携手铸梦成果报道 | 滕飞:舞台剧《河西宝卷之宝卷印象》
发布时间:2018-12-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携手铸梦”扶持项目——舞台剧《河西宝卷之宝卷印象》由我院中青七期校友滕飞申报发起,是一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与现代舞台剧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旨在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该项目的辅导专家为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

项目概况

剧目演出照

       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传统民间文学,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河西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台剧《宝卷印象》原名《河西宝卷》,剧目保存了河西宝卷的精髓,比如曲牌、念卷、接卷、仪式、规矩等,同时结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和舞台表现规律,融合了歌舞、对话等多种元素,为千年古韵赋予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剧目以父子两代对传承、创新非遗经典而产生的代际矛盾为切口,用深情、感人的故事,讲述了非遗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寻找最佳解决途径。

       本剧经过一年时间反复打磨,并经过几次试演和调整,于今年4月在张掖正式首演。随后,在张掖举办的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月”活动中,《宝卷印象》演出超过十场,每场演出都几乎座无虚席,许多河西地区的年轻观众通过本剧开始关注宝卷,也让许多外地游客走近和了解了河西宝卷的魅力。

创作心得

剧目演出照

       滕飞:作为一个对河西宝卷没有切身感受的外地人、都市人,前期调研过程中,我对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愉悦。因此,我的剧本初稿重点在改造上,以追求舞台上绚丽为主。

       在成功申报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扶持后,王晓鹰、杨乾武两位辅导老师和我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建议我再赴河西调研,谦虚认真地倾听当地学者对宝卷核心和艺术魅力的梳理。在第二次调研中,我意外地发现:宝卷中可以听到“唐宋古音”,传承人可以用宝卷唱出唐诗宋词的神韵来!这让我渐渐找到了突破点。最终,我保留了“河西宝卷”最核心、最宝贵的元素,将戏剧冲突落脚到父子深情上,再进行创造性地延展和发挥。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宝卷专家、宝卷爱好者和年轻观众普遍的接受。

       通过这部剧的创作,我更加深切地明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得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之情,真正深入进去,保留传统经典最有价值的地方,然后再结合当代审美和舞台演出需要进行延展。创造性转化不是背叛,更不是拿传统艺术的几个外在形式和元素来做点缀,核心是让传统的东西真正活起来,活在当代观众心中。这种活起来,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韵在延续。

导师及媒体评价

剧目演出照

       杨乾武:情景剧《宝卷印象》既保留了传统吟唱艺术的精华与气质,又融入了今天普通观众艺术观赏的需求。创作者严肃认真,在简约舞台艺术风格中较好地完成了艺术追求。不失为一次根植传统、大胆创新、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实践。

      《张掖日报》:该剧用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两代人因非遗传承发展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时下非遗发展遇到的困惑与瓶颈,发人深思,令人深省。

校友名片

       滕飞,新利luck18官网中青七期校友,甘肃省文学院副院长。主要撰稿和编剧的作品有:六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G20杭州峰会官方形象片《杭州》、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博会官方宣传片《敦煌》、四集纪录片《金城兰州2》、主题歌舞《绚丽甘肃》等。编剧歌舞剧《民族之舟、大爱之曲》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编剧奖”。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