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共话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院多位特聘导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言献策,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导师们的议案、提案。

范迪安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加强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重任,其中,加强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时不我待,需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认识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在文化强国建设、文艺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艺术院校在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上的首要责任和直接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这些年,各艺术院校努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深化学科内涵、研究课题遴选、硕博士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研学产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探索了新时代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路径。但是,从繁荣文艺创作、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看,还需要提高加快培养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的紧迫感,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此建议:1. 加快设立艺术学“专业博士”学位,培养“创作型”高层次艺术人才。2. 实施“硕-博”学位连读,加强创作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3. 强化“分类指导”原则,建立高层次艺术人才全程培养机制。

潘鲁生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多措并举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 

       民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种文艺品类和样态,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建设“民间文艺学”学科,将中国数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遗产、民间文艺文脉提升到学科层面加以发展,既是借鉴多学科的发展成果,开展系统研究和教育教学,也是从本土生活和文化出发,对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的文化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并支持实践发展,从而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理路,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

       学科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定相关知识谱系,并将研究事象提升到原理层面,建构起相应的方法论体系,对于学术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在现有学科门类体系架构中,“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推进:

       1.优化学科设置,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

       2.加强教材编纂,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学教材编纂与出版工程”。

       3.开展课题攻关,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课题研究。

       4.加强社会服务,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

李树建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加强文旅融合,发挥豫剧在唱响黄河故事中的先锋作用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文化有点像慢火炖菜,旅游有点像方便快餐。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黄河文明高度重视。我们如何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历史责任,发挥以豫剧为重点的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特提出一些建议:

       1. 建议设立以强化豫剧在弘扬黄河文化中的先锋作用为重点的文旅融合专项工作机构,强化“一盘棋”发展理念,构建城乡互动、政企互通的文旅融合大格局;有效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向文旅产业发展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品牌项目;创设发展产业基金,向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

       2. 用历史故事提升文旅产品的独特性、稀缺性。

       3. 用活文艺作品。充分发挥豫剧剧目和故事的感染力、传播力,以切实提高旅游的品质、提升旅游的形象。

       4. 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开发戏曲主题古镇。

       5. 扶持一批演艺企业,抓好一批演艺剧目。将豫剧等传统文化演艺与都市旅游深度结合,努力把各类文艺演出培育成为都市旅游品牌产品,培育更多的“驻场演出”剧目。

       6. 驻场演出要坚持天天有戏,做起来困难重重。建议政府补一点、剧场让一点、观众买一点,演员少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         7. 以当地主要剧种特色为重点,打造戏曲文化博物馆。

       8. 戏曲人文景观建设。

       9. 戏曲文创产品开发。

       10. 加大豫剧文创人才的培育力度。

吴为山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  

       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运用绘画、雕塑等形式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优秀党员,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党史专家和全国美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要共同努力,把红色美术经典研究好、创作好、展示好、传播好,并以此为契机,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党的辉煌历史、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美术作品,推动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助力党史学习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思考,我有如下建议。

       1.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和评论。组织专家学者就百年来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其基本形态、思维方式、表现手法、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围绕建党百年精心组织创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要以新的创作思路,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

       3.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建党百年美术展览,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为国家、为人民而作,创作和展览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盛小云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

  完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从1990年正式实施以来,惠及了大量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人才的关爱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除了经济上的补助,还应该在更多方面给予关心和关注。”盛小云提出,应建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关爱机制,并设立老专家关爱专项资金。日常多开展走访工作,听取老专家的反映和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建立专家健康体检、疾病监测预警服务机制,选择医疗水平高、设施条件好的医院作为服务专家的定点医院,为专家就诊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对生活困难、因病致贫的专家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经济救助,以此增强专家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进一步营造厚待人才的良好氛围。

       1994年之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均为一次性领取奖励。盛小云对上述发放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她认为,津贴不宜变为一次性奖励,而仍应采取按月计发的方式,每年分两次发放;或在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的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此后按月计发。此外,还应制定指导性政策,鼓励当地政府给与配套奖励。

王丽萍 我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视协副主席、著名编剧

丰富和规范在线公共文化内容供给迫在眉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基层的公共文化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都需动态控制总人数和同时在场人数,电影院有上座率限制,“宅”家进行公共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21年“就地过年”的倡议,进一步引导公共文化生活进入“线上”时代。

       与之相呼应的是,我国短视频平台近年来快速发展,公共文化生活的“线上”用户正在成为主流。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存在优质内容供给总量仍相对匮乏,内容分众化不明显,互动性弱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建议在大量增加新闻类网络视听产品外,应当侧重于高质量文化类网上公共产品的研发。引导那些有潜力的广播电视台“转产”研发此类短平快的公共文化内容,为商业类平台提供更丰富的在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2.依托5G网络和大数据,增强公共文化内容推送的互动性。不能简单停留在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课程的“云端”预约功能,要开发“云剧场”“云课堂”“云排练厅”等,让群众在疫情波动时依然可以有“宅”家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机会与网上空间。

       3.提升在线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的品质,需要形成一套规范标准。建议广电类、网络视听类行业协会加强引导和生态治理,多部门可以视情况开展联合执法,净化网络空间,让良币驱逐劣币,更好地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活动,使之在线上线下共同繁荣。

来源 | 中国艺术报、苏州日报等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邹晗

编发 | 信息网络处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