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三期王汉冰谈胡杨拍摄:赞叹生命的美丽,警醒美丽生命的消亡
发布时间:2016-08-16 字号: A A A

8月15日, “穿越楼兰·心向胡杨” ——研修院民族三期校友王汉冰摄影作品展在新疆巴州博物馆正式开展。王汉冰专注拍摄胡杨题材十七年,用摄影语言大力宣传新疆的大漠胡杨等风光,被摄影届誉为“胡杨王”。那么,王汉冰为什么要专注于拍摄胡杨题材呢?他对于拍摄胡杨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让我们走进王汉冰的“胡杨世界”,探索他内心对胡杨的真情实感:

我的家乡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离家不远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缘,在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生长着大片的天然胡杨林,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见到最多的乔木就是胡杨。这里的人们与胡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最具感情。他们用胡杨木建房、做家具、木车、盆、勺等生活用品,凿胡杨木为舟,种植胡杨林做防风林带……

我想,我的家乡有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我拍摄胡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我不把相机聚焦在胡杨呢?但我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我该从何处突破?从什么角度去表现胡杨?要通过胡杨诉说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拍摄过程中,看到塔里木河下游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有许多胡杨林大片枯死,很多被沙漠掩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新疆南部地区近几年来沙尘暴日益频繁,风沙天气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现象时刻撞击着我的内心深处,使我对拍摄胡杨的目的逐渐明朗了,那就是用科普和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系统化地去表现胡杨,用我手中的相机反映胡杨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让更多的人认识胡杨,热爱胡杨,进而保护胡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由对生命美丽的赞叹,到对美丽生命消亡的警醒,这就是我拍胡杨的主旨。

一直以来对胡杨心存感激,是胡杨让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生活的方向。胡杨在我心中,已不是戈壁中的一种乔木,也不是沙漠中的一道风景,它是一面生命的旗帜,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像千千万万的新疆各族人民一样,扎根边疆,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用不屈的身躯守护着家园,体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拍摄胡杨不单单是为了捕捉美景,而是用镜头记录胡杨脆弱的生存环境、艰难的生命历程,用作品揭示胡杨内在的精神、不朽的风骨,让人们从中受到震撼、感动和启示,最终转化为保护胡杨的行动。

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历史、被植物学家誉为古代树种的“活化石”的胡杨,见证了人类的作为和命运,我的胡杨摄影作品,以一个美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并不见得美好的故事,我希望我的《胡杨》作品在百年、千年以后也将成为胡杨生命历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证。


还需要知道点

拍摄地点:在新疆拍摄胡杨主要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尉犁县和轮台县,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胡杨分布面积大,环境特色明显,可进入性较好,有胡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湖泊、草原等相互结合的场景,也有顽强、悲壮、枯死的胡杨林,拍摄画面较丰富;另外胡杨在新疆北部的木垒县、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附近、哈密伊吾县的淖毛湖也有少量分布,这里的胡杨树龄较大,树干造型奇特,历史沧桑感强,拍出的照片视觉冲击力较大,易出作品。

在新疆拍摄胡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相机的防尘和防寒;二是要带够充足的水和食品;三是要请当地人做向导,不要盲日进入不熟悉的胡杨林中;四是要准备一些避蚊油、风油精等药物,胡杨林中蚊子及草瘪子较多;五是要有好的交通工具,最好是四轮驱动越野车。

使用器材:佳能5D、佳能5D make 3、佳能60D,16-35mm、24-105mm、100-400mm镜头。


校友名片

王汉冰,新利luck18官网民族三期校友,新疆巴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尉犁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干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2年《秘籍魔鬼城》获《中国摄影》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2013年《火红的日子》获新疆新闻摄影学会、巴州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大赛金奖;2015年《大漠胡杨》获“天空之城”国际航拍摄影大赛获金奖等。《黑白胡杨》摄影作品应欧洲摄影艺术协会邀请,作为特设中国摄影师专场展览在罗马尼亚展出。出版有《胡杨》《永远的胡杨》《画意胡杨》《胡杨之歌》等八本画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