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之中青三期李传真
发布时间:2016-09-07 字号: A A A

8月12日至30日,“2016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研修院中青三期校友李传真作品《远方》入选本次展览。以下为李传真在创作《远方》实践当中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在目前美术新观念、新形式异常活跃的今天,我曾迷恋于对传统的叛逆。但愈画愈迷惘,西方的绘画是否可以改良中国画?在中国传统中是否可以找到出路?传统是什么?带着困惑,我一遍遍地翻阅历史,一次次地体验着秦汉雕塑的博大雄浑,隋唐工笔的富丽堂皇,宋元绘画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种反映着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的传统遗迹深深地震憾着我,它是中国画真正飞跃的可靠基础和象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觉醒并不意味着躺在传统的温床上憧憬未来,而是要用现代意识对传统绘画加以研究、学习、改造、升华。将传统绘画融合现代人心灵的因素,使其引向现代层次和形态中。

《远方》

在创作《远方》的具体实践中,我主要在下面三点上做了富有价值的探索。


一、精神境界的追求

《远方》通过对于幽美意境的向往来找寻语言的突破口——静穆、宁静、和谐。当下年轻人的普通状态是浮躁和俗态,我觉得这反映了一种心态和做人态度,如时髦心、名利心、追星心、投机取巧心;市井气、油滑气、造反颠覆气、假士气、追赶文人气……诸如此类,这是社会转型期很难避免的现象,并不奇怪,我努力试着在躁动不安中追求宁静、和谐、沉着。

西藏这个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面貌的民族,在这片净土上,保留着浑厚的民风,淳朴天然的风物,坚忍、厚拙、敦实的形象,强旺旷达的性格力量和壮悍粗犷的生命,还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等等,这就是我所迷恋的茫茫神秘的西藏。在那里,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平和的状态中,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和远久岁月的磨蚀,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形态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在他们平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中,我找到了人类原本的豪放自由和质朴的本质、羊、马、帐蓬、服饰、宝石、寺庙、男人、女人、小孩、喇嘛、山、草原、树木、云,构成了一种神奇、悠远的静穆美。一切都沉入一片静穆与冷寂之中,一个被凝固的世界,正是这静穆与冷寂,才得使人类在这谜一般的世界生存下来,并不断繁衍生息。

静穆美历来是艺术家们追求的高境界审美创造,它是在情感化、具象化了的物象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美感,它来自自然物里,得之智慧情操。古希腊的不朽雕塑艺术有永恒的静穆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有崇高的静穆美;中国山水画杰作中具有静穆美的作品也并不少见。



《远方》局部图

古人云:“陶钧文思,贵在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静只有在心灵上达到虚静——澄明如镜,才能将画面笼罩在神秘、玄妙、空蒙、神圣、永恒的精神氛围之中。在探索过程中,我企图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心态和精神状态,这心态要清、要静、要洁、要寂寞,作画应为内在的需要,创作的过程即物我感悟、心灵全部投入的过程。基于此,在形象选择上应注重形体的整一性和处理上的内存控制力;在形式技巧运用上减弱技术因素的独立性,增强造型语言的精神含量。大小、黑白、动静、曲直、浓淡、冷暖、隐露的关系把复杂的客观现实经过筛选、净化,提炼成为拥有纯净精神空间的画面,我采用了带有一点制作方式的表现手段,缓慢地、细细地、认真地、耐心地完成一幅作品,力争作品在呈现出的视觉形象上地道、正宗、完美,心平气和,静中去细细品味,去向往、去追求、去启迪聪慧,是我最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


二、表现领域的拓展

在《远方》的背景图式中,我追求老子所说的“混沌”,“大象无形”,“天人合一”等境界,画的是具体形象,但又不是某个具体自然景象的描摹,而偏重于象征主义的宏观景象与自己认为有意味的形式符号的表达。树已转换成大小不同的点,沉重的远山,苍茫深邃的天空,希望能传达宁静、梦一般的迷离、苍苍莽莽、浑化无迹的美感。此画我大胆采用了实、虚两个极端,景色浑浑然,而实体人是清晰实在的。这一切又体现在位置经营,一招一式、赋色用彩的精微细密与画面混而为一的浑然的视觉效果上。如何解决幽远与用色之间的矛盾,意境的把握?过于真实则不幽远,过于虚幻则空洞,过于概括则抽象。我一遍又一遍用心地打碎它重新塑造,在这样一种探索中我逐步去寻找一种既有结构又有气韵的统一体,不想流于虚幻而空洞的俗套,我追求混沌是为了加深西藏人的清晰、真实的性格,我觉得西藏人更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状态。而对这个赤裸裸的“人”,我感到心灵的震颤,使我敏锐的感官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在西藏我找到了自然,找到了“人”,找到了自己。

在创作中,我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我借鉴了西方的素描造型,平面构成,空气透视,色性冷暖等技法和规律,加以改造融化。具体体现在这幅画中,我竭尽全力去表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个性光辉,企图挖掘他们内心世界独特的美,表现他们彪悍外表下蕴藏着的那种虔诚面对世界的精神,这种美显现在他们的形象、形体和他们的眼睛、鼻孔、嘴角的外形曲线之中,形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所采撷的形象并不完全符合我要表达的审美特点,所以每个人物的动态、神态、服饰等无一不浸透我的良苦用心:把男青年把整个外形加宽,显其壮悍,把女青年整个外形加丰满圆润,显其敦实,把耳环及胸前、腰间所配宝石与银饰强化加大而显其民族风情。脸部中五官是我重点细部刻画的地方,特别是对眼睛的把握,对细节的精微刻画,投入很多的关注与追求,不遗余力去雕琢,强化每一细小的皱纹及结构来传达我所要表现的那双饱经风霜而显混沌的眼。因为眼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年龄与经历的最显处,微张的嘴,粗糙的双手,我的敏锐在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出来,我喜欢细节,我内心充满往日底层的种种印象,离开这些印象,我就缺乏想象。

我偏爱伦勃朗、哥罗、米勒,他们的名字就意味着对寻常生活和人伦情感的热爱,意味着朴厚、深沉、蕴藉凝练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我最神往的境界。我常常有这种感觉,面对这些上帝创造的美神,我的笔反倒显得笨拙了,笨拙得几乎难以全然传达他们身上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远方》局部图

另外由传统演绎过来的,具有诸多内容和变化的线,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运用得更加灵活,巧妙,丰富。

脸部线条的处理,有意挣脱线在造型中的框廊作用,用色极新细,殆不见墨,使线隐陷在结构之中,将线变虚变弱,墨线显示色彩倾向,结构处理线被渲染所掩盖。长袍为了表现厚重感直接运用没骨法,但仍有意无意地保留着线的特点,对结构的渲染依附着这种线意识来进行,丰富了线的“隐性”表现力。白衣服追求平面效果,线有相对的独立个性,通过用笔趣味钉头鼠尾,显示线的形式美感,流动趣味。头发有体积,但不是纯西画的体积关系,而是以主观成份介入比较多的体积塑造,或多或少带有结构素描成份,在边缘处与亮处画面始终保持着线的主体,为了表现杂乱的头发,在线的相纠缠变幻中某些力的倾向、特殊痕迹、节奏与旋律的出现,找出规律,扩大化,强烈化,序列化显其头发零乱的美感……总之,我是按照自己所从事的造型形态,去选择最协调的线的美型,找到自己线的语言与旋律、每一根线除了准确描绘对象外,更讲究抒写性。


三、独特色彩的开掘

为了突出“静穆”,我选择了墨色,以墨色为基调,略施微带倾向的淡色,达到雅淡、宁静、纯净的色彩效果。墨的选择,归乎我对传统的情愫,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一直是中国画的一贯传统。张躁、王维首倡,苏轼、米芾大兴之,元明则形成了水墨画的高潮,也就有了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黄宾虹晚年画得极黑,笔墨满纸,千笔万笔,黑密之至,人称“乌金纸”,他的题画“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清石涛云:“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盲”最丰富的色彩应是无色,陈传席在《六朝面论研究》中指出:墨色就是玄色,“玄”乃是道家学说的归源之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黑,就是天,墨色可谓天色,是颜色中的王色,自然色,母色,它是可以统治其它色感的。

可见墨色的使用与发展具有独立的视觉价值并自身完善。它承载着客观功能之外的主观意愿,它不仅仅是“运墨而五色俱”和对自然色彩的转换,更主要的是,墨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人的本质力量,这既是对客观事物某些因素的摄取,又是走向人的完美心灵,对心灵深处奥秘的窥视与发现。这就是我对传统墨色的认识。多年来对颜色的心理觅求以及对墨色的感官迷恋,使我对这单一颜色倾心并为之感动。

另外,选择墨色与作品有关,它决定了墨色的使用,是种统一的对生活态度的高度浓缩。确定墨色不免带有一定的分析与批判情绪,它起到了解释与检讨的作用。直接单纯的墨色更适用于获得自身视觉的满足与内心情绪的渲泄。选择墨色还与“心理现实”有关,它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幽深,现实的艺术的缩减之直接都是恰当而到位的。

墨色还具有真实与抽象的不同倾向,它是思维的结果。总结成概念性,运用表现景与人相关的选题有直截明了的优势。把人的真实与景的抽象结合为墨色的意象概念,并将人物形象具体化,是并存于视觉概念与现实存在的表达方式。作品之于我是一直映照在心里的,既清楚又往往迷惑的思绪,它的清楚在于现实的感官摄取,迷惑却是说不清理不顺的精神之结。作品之于社会还是种提示,之于个人则在于异样的感觉,是精神归宿的目的地。不论是对现实生活投入还是悄然远离,那些突现的或隐而未现的社会现象及个人心理反映都将对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墨色是一种象征性强,意象程度高,含蓄、微妙的表现方法,是我追梦已久的心灵空间。我爱它的神奇、神秘、玄妙、高深莫测,画中虽施以花青、石绿、赭石、朱砂等颜色,但多为画面的调整与补充,组成一个色调,构成一种情境,并求画面的整体感和含蓄性,而绝不会零乱、琐碎。画面中不经意的墨点,希望能奏出和谐但又多彩的音符,揭示“黑之美”,在“黑色的抒情”之中,为自己找到精神审美的新领域。

《远方》局部图

总之,我追求画面厚实、宁静、含蓄,在大面积的黑背景中,托现物象,以期给人一种远古神秘感。我写自然风土人情,并不受景物的限制,打破真实的空间,重建空间新秩序。这种秩序不再是摹写自然的复制,而是建立在一种自然精神相交融的神韵上。西北之行,除了那人,那羊,那马,那山,那草原,那云,还有那波澜起伏的沙海,一望无际的戈壁,布列着残墙洞穴,和那说不清的神秘感,给我十分强烈的印象,时至今日,感叹不已。看到了人与自然在质朴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依恋,而又相互排斥的严酷,我感悟到的不仅是眼前壮观的景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博击的生命世界。亲和,激越,昂扬,乃至悲壮之情充满胸间,升腾成一种波澜壮阔的崇高美,风云顷间变化,景物忽隐忽现,云雾时而升腾,时而消散,幻化出一片朦胧而神异的景象,与在阳光下所见的清晰景象形成巨大反差,巧妙结合截然不同的所见,表现出那种虚实相间,动静相映的自然之态。

墨色浓淡变化于无序中见有序,并通过层层渲染烘托出广阔的天地,在悲壮的静寂中体现出宇宙茫荒的悲剧情境。用积墨去表现,积出来的墨既有质地,又很滋润。在积墨中掺合进了许多材料,如广告墨、宿墨等。一些局部,颗粒很厚;一点一点是长时间“养”出来的。

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碰撞的时代,中国画在当代碰到了不少新的课题,例如西画的冲击,新兴艺术品种的挑战以及中国画面临发展等等。但无论传统美学与表现形式,或是西方现代观念与表现形式,对于我而言都是有益的,它可以为我们拓展审美意识,丰富表现手段,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不是一种盲从,是对民族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真诚,传达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感悟,以最真诚的生活态度和最丰富的艺术感悟,营造艺术世界和艺术成就。

文 › 中青三期 李传真


李传真其他作品赏析

《蒙古女》Ⅰ 2015年 纸本工笔

《蒙古女》Ⅱ 2015年 纸本工笔

《藏族妇女》2015年 纸本工笔

《藏族老人》2015年 纸本工笔

《花腰傣女青年》2015年 纸本工笔


校友名片

李传真,新利luck18官网中青三期校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及多家私人艺术馆收藏。获奖情况: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进京提名奖,2014APEC最杰出女性奖,2011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最高奖,2009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和中国美术创作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