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陈花容编著《联语蛰庐——千唐志斋楹联书法集读》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17-11-14 字号: A A A

近日,由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陈花容编著的《联语蛰庐——千唐志斋楹联书法集读》一书,正式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内容为千唐志斋博物馆所藏历代各类楹联,包括博物馆旧藏石刻楹联、建国后新藏石刻、木刻、墨迹等名人书法楹联。所选取内容,均与张钫先生息息相关,或为贤达相赠,或为乡里往来,或为张钫本人所收藏品,共计收录楹联七十余幅。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千唐志斋第十五号窑洞南壁上方的一方碑刻,此方刻石系由二十四幅历代名人所作对联,缩刻于一方青石之上,却无一联落款。经过作者的艰苦考证,多方走访,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最终一一落实了这些楹联的作者、书者、背景、出处等,为后来的千唐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详实的参考资料。

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创作心路】陈花容:品石刻唐书  赏蛰庐联语

曾几何时,人生两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期而遇,忽觉全世界最幸运之人非我莫属。同时亦想,冥冥之中是书法改变吾之命运。

余幼嗜书,与千唐结缘亦深。或于书艺沙龙求学问道,或于蛰庐斋中抚石独吟。思古怀今,感先达情怀之博雅;心追手摹,悟前贤书迹之空灵。钩沉古迹,识学山之高峻;探赜妙门,觉书海之无穷。与古为徒者,得其技艺;与古为友者,得其神妙;与唐志朝夕相对,得艺,得法,得情怀。乙未之年,余得任职千唐,爱书者得其所,幸莫大焉,遂不揣浅陋,黾勉自砺,诚愿守望百年蛰庐,弘扬千唐文化。

时光荏苒,蛰庐历经沧桑,已近百年。“文革”期间,被以石灰涂抹覆盖,志石因祸得福,免遭劫难。一九八四年新安县委政府成立文管所,始对蛰庐保护、管理、研究,六载后更名为千唐志斋博物舘。一九九六年和二零零九年,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舘。二零一三年,修缮并开放“张钫宅院”,同年国家旅游局评定其为AAAA级旅游景区。二零一五年辟为“民革中央党史教育基地”。今拟于“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千唐新馆”,项目申报实施进展顺利。至今,馆藏各体志石达二千余方,规模具全国墓志收藏之大成,为国内外书艺研究、治唐史学等首选之地,近世有谓学者书家若谈及古代碑石而不知蛰庐者,实属未窥其门径也。

 “品书鉴史思过客,读画听香做主人”。忆想伯英先生戎马一生,胸怀大义,集“石刻唐书”荟萃蛰庐,罗名家联语嵌于千唐,其斐然成就,可钦可敬。今集读蛰庐楹联七十馀幅,多为石刻,间或墨迹。或镶壁柱,或藏馆阁,皆与伯英先生息息相关。楹联书迹背后,皆为历史佳话,钩稽岁月,更识其跌宕人生。其中位于第十五孔窑洞,有二十馀幅楹联书法,镌刻于一方石上,其嵌壁位置隐蔽,为众人所不顾。因无款识,初见无法卒读。但睹书风韵貌,清晰涵嘉,经多方查阅史料,考据方家,历时数月,一一佐证,终喜不自胜。盖其作品出自赵之谦、翁同龢、何绍基、刘墉等名家之手,联语工稳雅致,书艺精妙绝伦,其价值无双,令人景仰不已。

恰逢明年蛰庐百年,《联语蛰庐》作为百年蛰庐系列活动之一,从策划到出版,历时近两年。中国书协副主席、楷书委员会主任顾亚龙老师专程位临千唐志斋调研,并为本书题签;吴行主席本着对千唐志斋至深情结为本书作序;香港赵铎老师之跋语寄情深切……于此,再次对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盛世于今,缘结书艺,翰墨相继,守望蛰庐,此乃吾辈之幸事。于是肩荷责任,胸有担当。适逢“文化自信”之觉醒,欲乘弘扬优秀传统之东风,以构建“千唐文化体系”为己任,再塑千唐品牌。“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期待终有千唐梦圆之日。

尽管如此,本书内容也难免有不当错讹之处,文中观点亦多为一孔之见,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陈花容


校友名片

陈花容,新利luck18官网中青四期校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书协理事、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曾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