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印象 | 中青四期孟影:一人一琴,一路芳华
发布时间:2018-04-02 字号: A A A

近日,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部分媒体对我院中青四期校友、淮河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孟影进行了集中采访。

孟影

孟影,新利luck18官网中青四期校友,阜南县会龙镇人,阜南县演艺中心工作人员、安徽省曲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文化代表、淮河琴书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荣获“中国首届职工艺术书(琴书)”表演金奖;琴书《一块碎玻璃》获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送鸡汤》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十佳精品奖”;《三个巴掌》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轧狗风波》获第十七届“群星奖”等。2009年被中国曲协授予新中国曲艺60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称号。

淮河琴书,是一种流传于阜阳市阜南县等地区的传统琴书艺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8岁时,孟影就随着父亲学唱琴书,12岁的她便登台演出,在近40年的从艺生涯中,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还曾踏上国际舞台。

“从小跟随父亲一路卖艺走村串巷,从一个集镇到另一个集镇。”在孟影的记忆中,他们只要一登台,台下就会掌声不断。渐渐地,他们的名气在当地响起来。

但为了家庭,孟影一度放下琴书。1994年,阔别舞台7年的她,收到阜南县梆剧团邀请,参加一场晚会。当时,她演绎了一位教师背学生过河时摔断了腿,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的事迹,唱到感人之处,台下的观众跟着流眼泪……那一刻,站在舞台上的孟影知道,自己离不开琴书,“想用琴书为老百姓说唱身边事。”

此后,进入阜南县梆剧团的孟影,开始学习唱现代戏、演小品。当时,收入裹不住生活,忙碌顾不上家庭,但孟影却选择了坚持。“看着观众跟着自己的演出而笑、而哭时,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接地气,才能唱出好故事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淮河琴书的传承人,孟影每年要承担200多场演出任务,几十年坚持不懈。

孟影觉得,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口味的变化,琴书说唱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

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孟影把当地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融进创作中,同时还把黄梅戏、嗨子戏、京剧和豫剧等揉进演唱中。“无论怎么创新,还是要让观众听得出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河琴书。”孟影说。

2015年,孟影以一个好干部为原型,创作了一部讲述新型干群关系的作品《轧狗风波》。孟影带着它,走进社区、乡镇,演出近200场。“许多观众看完后都说作品好、唱得好,被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感动了。”这个作品,还获得了第七届中部六省文化艺术节政府奖、群星奖等。

近年来,孟影先后创作了《买巴掌》《喜事多多》《邻里之间》《恶梦》等作品,“都是反映基层群众所思、所想的事情,接着地气唱好故事。”孟影说,想让观众认可,就必须与群众面对面,唱他们身边的人、熟悉的事。

把十九大精神融进作品,唱给老百姓

“我是民间艺人,老百姓爱听乡音乡韵,就要用他们听得懂的形式表演。”孟影说,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她忙不停歇地创作了多部与十九大精神相关的作品,如《我为阜南唱文明》、《农家乐》等作品,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在市组织开展的艺术化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中,孟影用接地气的表演,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每次演出看到观众鼓掌时,能明显感觉到比开会读文件有效得多。”

她创作的淮河琴书小段《说说咱村新变化》,形象生动地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琴书小段《说说咱村新变化》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近年来,孟影深入学校、工厂,在“送戏下乡”、“到人民中去”和文艺扶贫等活动中,将精神食粮奉献给老百姓。

为了传承好淮河琴书这门艺术,孟影近年来先后带了两批学生,都是免费教学。第一批学员王璟璟、李丁丁已在曲艺界崭露头角,王璟璟在参加全省戏剧大赛的时候还拿过一等奖。

孟影还在阜南县文化局创办了非遗传承班中,挑选了5个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孩子,定期给他们培训,“希望他们能把淮河琴书传承下去。” 

来源 | 阜阳发布

编 辑 | 教学科研处 杨宗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