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海外五期叶莹接受杂志专访:日月悠长 山河无恙
发布时间:2019-05-07 字号: A A A

       研修院海外五期校友叶莹正在创作的《遗迹·现场》作品项目,已获我院“2019携手铸梦”专项资助。近日她在接受《优雅》杂志专访中讲述了自己多重身份的多样人生,和她对于创作《遗迹·现场》的思考。现摘编专访文章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事业上,叶莹兼具多重身份,她既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画家,又是一个睿智冷静的艺术评论家,更是一个优秀独立的策展人。也许很多人难以处理好这几者间的关系,但叶莹却可以切换自如。若真要给这三个身份排序的话,叶莹表示,她可能会将画画排在第一,其次是艺术评论,第三是策展。她认为,之所以会这样,与自身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更倾向于内在的表达。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这两个身份,是为自己发声,绘画和写作能让她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对话。但策展却不同,作为策展人需要各方面协调很多事情。除此之外,策展还需要看“机遇”,比如是否有合适的作品、场地及经费支持等等。此外,一个好的展览呈现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策展人要整合大家的意见,并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式。它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叶莹都觉得很有意义,也努力将它做到最好。

叶莹作品《一眼千年》 220*189cm

       叶莹说:“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锤炼和展示,而是要表达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文化内涵。绘画只是一个载体,观念才是核心。”叶莹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多,但也会有部分影像、装置和行为作品。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叶莹现在的作品更倾向于对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的表达,她对于西部风情和石窟壁画有一种执恋。叶莹正在创作的《遗迹·现场》作品项目,是新利luck18官网“2019携手铸梦”扶持项目并获得专项资助,该作品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2019携手铸梦”项目资助协议签订现场,叶莹(前排右二)与领导、专家和校友合影留念。

       在这个作品中,叶莹将以文化遗迹作为概念。在她看来,文化遗迹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延伸的东西,它们自身就拥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很多故事。除此之外,在创作这个作品系列的过程中,叶莹还希望突出“现场”的概念,“当代艺术非常注重现场感,遗迹作为古代的一种存在,在当代它面临着什么问题,如何与其周边的人和事发生联系,如何与当代社会互动共融,我认为这都是很有意义的”。

       据悉,这一项目将从中国西部的石窟遗迹开始探寻,并逐级拓展,最终将形成文献、绘画、多媒体、装置、行为等多艺术形式的综合成果。叶莹在作品《一眼千年》中,就将青绿山水和佛教石窟结合在了一起,并融入一些当代的元素,赋予了画作不一样的观感。“我增加了屏风的直线构成感,还特意画上了几颗星球,想营造出一种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的感觉。”叶莹说。

《一眼千年》作品局部

       叶莹喜欢行走,她去过许多地方,在世界各地的遗迹废墟中感受沧海桑田,挖掘遗迹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概念,以及它们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在各式媒介中,叶莹最钟情视觉表达:敦煌壁画中剥落的色彩,哥特教堂中迷离梦幻的玫瑰花窗……她喜欢这些符号、色彩和构成,钟情平面化的塑造,迷恋时空的回转,空间和时间感是她一直想表达的概念。山河为画,日月为诗,叶莹一直在路上……

       校友名片

       叶莹,浙江大学美术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四川美术馆;2016年获选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新利luck18官网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海外五期),赴美国交流2个月,为纽约三角艺术协会驻留策展人。2017年研究课题“入蜀方知画意浓——20世纪‘入川’现象与中国画现代转型”入选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计划。作品《一眼千年》获中国美协“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新风绿语》获中国美协“古蜀文脉 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来源 | 摘录自《优雅》杂志2019年4月刊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