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四期张少鹏:《文化事业逐步扩展 文化产业渐次推进——记澳门回归二十年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12-23 字号: A A A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我院澳门四期校友张少鹏撰文《文化事业逐步扩展 文化产业渐次推进——记澳门回归二十年文化发展》,从三个方面总结澳门回归以来澳门文化的发展情况。该文章于12月19日刊登于中国日报中文网。 

       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以来,在文化、经济及民生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当中,文化发展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现分以下三点简单总结自澳门回归以来澳门文化发展的情况。
文化遗产保护法 保障世界文化遗产不受侵蚀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提高了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回归以前,澳葡政府已经对澳门的文物进行法例上的确认,保障文物不受损害。回归早期,特区政府将“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确认工作提上日程表,在祖国的支持、指导与协助下,对澳门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审核,确认了中国境内现存的不少“第一”,并开展了大量的文物考古工作。比如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这些前期工作将澳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最终,在多番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交流磋商下,在祖国的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申报以后,在宣传工作及规则制定上,特区政府与澳门民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对于“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修复有不少规定,如位置、形式、材质、工艺、功能,以及氛围等均需符合原有样貌;在文物宣传的工作方面,提出了“文物大使”的概念,对澳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进行介绍、导赏和宣传等,并锐意支持发展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法例修订方面,早于1976年第34/76/M号法令已明确指出不能因都市发展而破坏澳门的建筑、文化、艺术等。随着法令的发展及逐步修订,确认了文物保护名单,并在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对旧有的第56/84/M及第83/92/M法令进行了不少的跟进及修订。最终,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之中的界线进行了划定,确保了澳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兼顾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经济适度多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见佳绩

       自2004年开始提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概念后,直至2007年,澳门正式确立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多元发展的重要分支,并于2010年,先后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及“文化产业委员会”。在讨论机构与特区政府的互相合作下,对文创市场的数据进行初步搜集并于2013年正式成立“文化产业基金”,成为推动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机关。这三个机构分工合作并相互沟通,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14-2019》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

        自2010年及2013年,在以特区政府主导的机关逐步成熟的同时,澳门相关文化创意公司及社团的数目持续上升、在职员工数量及服务收益均取得明显增长。尤其在数码媒体领域,增量更为明显。总体而言,不论机构数目、在职员工数量及服务收益均显著上升。
顶层设计+市场主导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综观澳门文化发展的情况,不难看出,顶层设计一直在塑造澳门文化空间的模式。在公营团体方面,澳门特区政府文化类型的重大节庆活动,包括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及近年的国际幻彩大巡游成为了澳门的重要文化展演活动。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概念上进行厘定,艺术文化活动亦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而若需创造产业,必然需要市场导向。由此可见,文产基金在2017年及2018年的资助形式已经出现政策转向,从早期的无偿补贴,转而以借贷形式进行,以避免资源在应用方向上倾重于以公帑的形式补贴,更加从需求侧思考,以符合市场作为主导文化项目发展的方针。
        总结而言,在文化发展方面,澳门自回归以来一直以特区政府主导,持续推进民间相关活动,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项目的背景下,社会文化活动频繁,从节庆活动,到文创产业,推进文化活动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文字 | 张少鹏

来源 |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辑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校友名片

       张少鹏,新利luck18官网澳门一期、四期校友,澳门《疯》艺术杂志执行主编,澳门理工学院艺术学校兼任讲师,澳门管乐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著有《艺术没有告诉你的事:观演评论101》《余音缭绕——澳门管乐口述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014澳门音乐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015澳门音乐年鉴》等;评论作品收录于《2015-2017年度澳门演艺评论选》及《澳门作家文集2018》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