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 李牧时:不一样的歌舞,不一样的新疆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10 字号: A A A

       日前,由我院中青一期校友李牧时编剧、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歌舞影片《歌声的翅膀》入围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节。这部歌舞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为歌舞片的编剧,在剧本中又该如何拿捏文学性叙事和歌舞表达的分寸?一起来看校友李牧时的创作谈。

电影剧照

       《歌声的翅膀》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不同民族的年轻音乐人,不甘在艺术高原上止步不前,踏上了追寻音乐高峰的采风之旅。他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青春的舞步,穿行在大美新疆广袤的大地上,采撷着各民族民间的艺术营养,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洗涤了灵魂,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创作出了饱含深情与激情音乐作品《大地之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作为影片编剧,我在这部影片中大胆探索了新疆歌舞走进新时代的风格样式,试图展现不一样的新疆歌舞,讲述不一样的新疆故事。

       探索创新之路往往充满挑战。在这部电影的创作中,我在音乐舞蹈呈现和文学故事讲述的协调统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传统的电影文学剧本,重心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然而对于歌舞电影而言,剧本中音乐和舞蹈的呈现与故事构建同样重要。就我的体会而言,音乐和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感染力、冲击力实在太强大了,它们直接刺激人的神经,好的音乐舞蹈分分秒秒就能摄人心魄。这对从事文学剧本创作的我来说,是一次崭新的挑战。

       因为如果只专注故事的文学创作,那么歌舞部分就会黯然失色,成为文学的陪衬,最终失去歌舞片的独特魅力。可如果过于专注歌舞的表达,那么影片的故事又会被大大削弱。这一两难,是贯穿整个剧本创作的难点,让我饱受煎熬。经过多次试错,我终于找到了办法:就是让歌舞参与到叙事中去,歌舞和叙事不再分庭抗礼,而是珠联璧合。故事生发歌舞,歌舞也讲故事,二者融合前行,互相关照,最终达成协调统一。

电影剧照

       影片摄制组从新疆西北部的塔城一路南下,跨越五个地州,行程万余公里,最终抵达帕米尔高原。摄制人员克服了草原雨季、戈壁干旱、高山缺氧等诸多困难,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最终在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冰峰下,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喀什歌舞拍摄一角

喀拉峻草原歌舞拍摄现场

在慕士塔格峰前的喀拉库里湖拍摄冰山放歌的场面

       与我而言,始终坚持主旋律影片文艺化表达和类型化讲述的理念,是我的创作初心;展示好新疆各族儿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美好现实,为新疆画像、放歌、起舞,是我的责任担当。

       学员名片

       李牧时,新利luck18官网中青一期校友,天山电影制片厂编剧。主要作品有: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歌声的翅膀》《阿同汗》《昆仑兄弟》《黄金刀客》;电视剧《村里的故事》《社区故事》(获得中组部“红星奖”);话剧《喊出你的爱》《八月七日去拉萨》;音乐剧《连心桥》,中篇小说《简西豹》,广播剧作品《克里雅河的回答》《村里的丰收节》等。

文中图片由李牧时提供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段洁、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