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杨娟——清江源头的百灵鸟
发布时间:2021-04-26 字号: A A A

       近日,我院民族一期校友、国家一家演员、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杨娟接受《戏剧之家》杂志的专访,讲述了自己从大山一路走来,求学从艺、回报乡里的奋斗历程,现将文章转发如下。

       戏剧之家:您出生于恩施利川,是土家族姑娘,能够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站在舞台中央,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吧?

       杨娟:能出生在恩施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恩施是个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民俗节日有很多,但凡遇到节庆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身为土家族姑娘,出生在这样一个歌舞的海洋里,从小耳濡目染,为我日后的歌舞生涯注入了丰沛的艺术营养。

身着民族服饰的杨娟

       父母看我在艺术方面比较有灵性、有天赋,就送我去艺校学习。在艺校学习期间,得到了家人和音乐启蒙老师汤世雄的全力支持,我自己也特别珍惜在艺校学习的时光,除了专业课外,只要时间允许,就去别的专业当旁听生,声乐、舞蹈都不落下。在艺校的第三年,我大部分时间都跟随着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参加各类演出,由于表现优异,毕业后就被直接留在团里了。

       我特别感谢在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工作的八年时光,这期间,我跟着剧团去全国各地演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表演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赴基层演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基层老百姓对艺术的渴求和热爱,从而坚定了我要一生为艺术奉献的决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0年剧团安排我们到恩施鹤峰的一个村里演出,等我们奔波了几个小时赶到演出地点时,发现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村领导兴奋地告诉我们,几天前村里就用广播通知了演出的事,从昨天半夜开始,就有很多村民打着火把走山路赶往演出地点,一直蹲在院墙边上等着表演,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那一刻,我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路途颠簸带来的疲惫全部被忘在脑后,我充满激情地走上舞台,村民们想听什么,我就唱什么。正是因为亲眼见过、亲身感受过老百姓对文艺演出的渴求和热爱,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所以就特别珍惜每一次站在舞台上演出的机会,哪怕这个舞台可能就是在田坎边、操场上,我都愿意倾尽我的所有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演出!

       戏剧之家:2008年,您为何选择从家乡恩施到武汉从零开始?

       杨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一直以来我都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其实早在2004年的时候,省里就想调我到武汉来,但那个时候我比较年轻,在事业上还没有制定具体的发展方向和长远规划,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恩施这个歌舞的海洋里汲取养分提升自己。

       从2004到2008这四年间,不管是思想层面还是业务方面,我都逐渐成熟,当2008年再次面临调到武汉来的机会时,我接受了这个挑战,希望在歌剧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下去。

       歌剧是我一生挚爱的事业,无论给我什么剧,我都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去丰富我的艺术经历。来到武汉以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心里的落差感还是很强烈的。到省歌后我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里站在舞台最远最边上的一个赤卫队员,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是拿着红缨枪跑来跑去。但我从不气馁,因为我懂得“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道理。怀抱着一颗对歌剧无比热爱的心,每次演出我都蹲在幕布边仔细观摩每个演员的表演、站位、唱段,还把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平时做个有心人,机会到来时才能把握住,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后来我才有幸被选中去演韩英。

       戏剧之家:作为第五代“韩英”,有几位前辈表演的“韩英”在前,您又是如何演绎这个角色的呢?

       杨娟:我一直认为,艺无止境,在“韩英”这个角色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韩英”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物,当我真正去接触和感悟这个人物性格时,我会试着将这个人物烙印在自己心底,当我站上舞台时,我就不是杨娟,而是“韩英”了。

杨娟在歌剧《洪湖赤卫队》扮演韩英

       除了自己对“韩英”的感悟和体会外,前辈们也给了我很多悉心的指导,比如第一代“韩英”王玉珍老师,我常常打电话向王玉珍老师请教问题,或向她倾诉表演中收获的感悟,王玉珍老师总是十分热心地为我解答疑惑,激励我做得更好,从王玉珍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德艺双馨的高尚品格。第二代“韩英”李祝华老师、第三代“韩英”刘丹丽老师也将饰演“韩英”的所有技巧和感受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我,并不断地给我提意见。前辈们不遗余力地、倾其所有地指导我,对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韩英”的接力棒现在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这面鲜艳的“旗帜”高高举起,将《洪湖赤卫队》这部经典歌剧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使“韩英”这个英雄的女性形象传播得更久、更远,深入每一位观众的心里!

       戏剧之家:当诠释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桂花”以及歌剧《江姐》中的“江姐”等不同人物时,您是如何把握不同角色的声腔性格的?

       杨娟:歌剧演员和影视演员不一样,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一次成型,因此歌剧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像“韩英”这样的经典角色,因为有几代人传承,在表演上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学习,但如果拿到一个原创新剧本,我们演员需要做很多功课。比如我刚拿到新剧本时,肯定要从头到尾读几遍,将所有剧情熟记于心以后,再让整部剧像播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很多遍,仔细琢磨这个角色的方方面面,认真思考这个角色跟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只有理解透彻了,表演起来才有信服力。除此之外,我还会给自己的角色写小传,要么是她的前传,要么是她在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尽力将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丰满。

       例如,出演《天使日记》里的“兰之念”这个角色时,我所要扮演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护士长,虽然年龄与我本人贴近,但我没有相应的从业经历。为了从细节上把握这个角色,我特意到协和医院的呼吸科当了一天的“护士长”,去学习医护人员的专业动作和工作状态,从开晨会到例行查房再到接待入院病人,我全程跟随护士长一起,通过学习观察她与病人交流时的神态语气以及打针、做检查等专业动作,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个工作环境中。这次体验也让我从心底佩服在医院工作的这些“平民英雄”们,他们每天的工作繁杂又琐碎,有时还要忍受病患的误解,从体力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杨娟在歌剧《天使日记》中扮演兰之念

       戏剧之家:2021年歌剧《有爱才有家》重新复排,您将如何诠释“刘德芬”这个角色?

       杨娟:刘德芬是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光辉写照,她把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和照顾,二十三年如一日地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用一生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刘德芬的一生就是在用她的生命书写大爱。我有幸饰演刘德芬,最首要的就是向她学习,虽然我也在做公益,但是比起刘德芬,我还差得太远,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这个角色有一定的年龄跨度,要从三十多岁演到六十多岁,这也是我第一次饰演老年角色,所以无论是唱腔上还是体态上,对我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复排时间非常紧张,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但我有信心在舞台上诠释好这位“平民英雄”。我认为一部好剧真的能为社会带来很多正能量,相信观众看了《有爱才有家》后,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杨娟在歌剧《有爱才有家》中扮演刘德芬

       戏剧之家:作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象大使”,您有何感触?

       杨娟:虽然个人能力有限,但我对家乡那份深深的爱是无限的。2005年我在恩施工作的时候,虽然工资不多,但还是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思来想去最后选择了资助老家的五个贫困儿童,给每个孩子每月200块钱,就这样把自己的工资全都捐出去了。现在回头看那时的自己,似乎“很天真”,但我从不后悔,还想着能有更大的能力来帮助老家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他们的理想。

杨娟和老家的孩子们在一起
       现如今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全面胜利,老家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了,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近几年,每年六一儿童节我都会回到家乡,给孩子们送去课辅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籍等,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多年来,我也常常参加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主题晚会,回到家乡恩施、利川进行公益演出,或是到西藏、贵州、新疆这样偏远的民族地区进行慰问演出,我相信这是正确且有意义的事。

       校友名片

       杨娟,土家族,新利luck18官网民族一期校友,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象大使。《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江姐》《天使日记》《有爱才有家》等多部歌剧女一号扮演者。曾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和“全国新人奖”, 第十一届、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铜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全国五强,2012年湖北省声乐最高奖“金编钟金奖”等。出版个人专辑有《哪个来推我嘛》《还是我来推你嘛》。个人曾获评中宣部“青年英才”、湖北省文化“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 | 戏剧之家杂志社(ID:xijuzhijiazazhishe)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编发 | 信息网络处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