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我手写我心
发布时间:2021-12-29 字号: A A A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新利luck18官网中青十六期校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与吴海榕合作)编剧的精品原创广播剧《农运先声》在全国多地广播电台播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编剧罗丽的真情感悟。

 

《农运先声》海报

      2021年,我有多部编剧作品面世:多媒体沉浸式场景《共识1923》还原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时的历史现场;音舞诗画《青年运河》聚焦解决千年苦旱的广东雷州青年运河,缅怀舍我其谁的运河精神;街舞梦剧场《我们的生活》取材于广州青年志愿者与街舞人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真实故事,将新时代中国青年日常的生活体验融于舞台艺术表达;从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中得到创作灵感的长征题材儿童剧《那年的笛声》,引导孩子们重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轻言放弃。此外,还有在此要重点介绍的广播剧《农运先声》,以普通农民的心路历程为经,以花县农民运动为纬,编织出1921年至1927年间的广东革命斗争画卷。

 

《我们的生活》海报

      以上几部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各异,作品的年代跨度也很大:从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中革命先辈的无畏奉献,到聚焦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讲述新时代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大爱。我在创作中始终牢记“我手写我心”——无论何种题材的创作,找到足以打动人心的支点,找到自己意欲传达的核心主题,就能寻到开启剧本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我所成长、生活的城市——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红色广州可供革命题材写作的素材太多太多,但如何能突破前辈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在广州红色革命征程的诸多亮色中,选取具有辨识度的题材进行创作,成为创作首先面临的问题。思考之际,一段报道进入我的视野:一件发旧的带着弹孔印记的蓝色棉背心,被花都的一位小学校长捐献给花都农民运动纪念馆作为文物收藏。从这件棉背心开始,一座旧祠堂,百年前花都的人和事,陆续呈现出来,强烈的直觉告诉我,这里有故事。

 

      在广州北郊,就是现今白云国际机场的所在地——花都,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民间组织,随后成为国内早期建立的三个农村党支部之一。花都,旧称花县,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自1921年起,花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组织该地区农民群众建立各级农会,组建农民自卫武装,与地主、土匪、军阀等反动势力进行多次的武装较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花县农民运动,有力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响亮地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先声。

      然而,作为编剧,尤其是学史论出身的我,在翻阅了多部志书和花都革命史料后,心生许多隐忧。花都农运时间跨度大,历时六年之久,参与者众,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和花都农运骨干成员,有名有姓的洋洋洒洒几十人,参与者又都是阶段性的,没有真正能贯穿整个花都农运所有事件的中心人物。与此同时,花都农运中夹杂着革命力量与多种反动势力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阅读史料尚且不容易抽丝剥茧、读懂弄通,更何况要编织成一部三集共75分钟左右的广播剧。党史革命题材的创作更需审慎,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要更为严苛把握。

 

罗丽查阅资料

      经过与团队伙伴多次讨论碰撞后,更重要的问题摆到了我面前。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很容易写成报告文学或教科书,通篇喊口号。缺乏情感体验,必然难以和观众共情。因此,怎样把一百年前的人和事讲给今天的观众听,让观众能在情感上与百年前的人们产生共鸣与回响,又是一道难题。

      既然要让今日之观众接受和理解,那必然得“我手写我心”,以“今人”之目光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花都农运作历史见证。“我”必然是新时代的新一代,必然借由今日之生活、今日之抉择,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知百年前的一切,以文艺润心,叙事共情。

      广播剧《农运先声》从普通农民视角的小切口进入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叙述,回顾建党百年来,无论是当年要实现“耕者有其田”,还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放在首位,始终不渝地奋力赶考。全剧塑造了以张亚水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农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忍气吞声、唯唯诺诺的底层民众,渐渐敢于发声,最终勇敢反抗的转变过程。同时,塑造了以王福三、王彭、徐茂均为代表的底层民族革命先锋者,展现了他们是如何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地在花都农运中与地主恶霸以及封建官僚势力作斗争、最终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故事。《农运先声》还贯穿了张家后人、下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都市青年张天宇作为当代叙事者,插叙了张天宇捐赠祖传无袖蓝色土布棉衣、在当年的历史见证地开展党课学习、动员村民支持机场建设、拆迁异地重建等情节,再次体现了新时代的广州人、新征程中的花都人在今天依旧奋勇争先、立于时代潮头,依旧唱响着敢作敢为敢担当的时代先声。

      所有过去的故事,都是写给今日之观众的。假如无法贴近“今人”的情感之窗,必然无法传递内心之声。张天宇,还有与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当代花都基层党员、村干部、村民等等,正是活生生的“今人”。在新与旧、个人与集体、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中,当下的花都人实际上也在以行动回应着百年前祖上先辈的革命精神。这样无私无畏的精神气概,不只属于花都农民和广州人民,也属于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

 

罗丽参加研修院中青十六期研修培训

      我深知,每次创作都是一次精神信念的修炼与跋涉,也是一次写作手艺的历练与累积。我常说自己是一名评论者队伍里的野生编剧,也是一名潜伏在创作者行列里的剧评人。这样的跨界身份,让我常常抽离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评论工作,以另一种身份自省体察、换位思考,不断追问诘问拷问自己从事创作、评论工作的立场与初心,也不断关照着创作与评论两者的关系。我相信,创作和评论从来不是对立的,在某种立场上可以对话、可以交流,也可以相互成全。

       校友名片 

 

      罗丽,新利luck18官网中青十六期校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舞台评论委员会委员,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编剧作品有舞剧《醒·狮》、话剧《战疫2020》、广播剧《病毒猎手》等,出版专著《粤剧与广府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戏曲影视发展路径研究》等十余部。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华奖提名剧目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张会卓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