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经验(五十一)|“中国泥塑第一村”“点土成金”
发布时间:2024-05-07 发布人: 新利luck18官网 字号: A A A

编者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


今天,文艺研修院向大家带来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泥塑艺术的创新经验。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泥塑、了解凤翔当地泥塑,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书记廖卫军设计出“hello”“欢迎”等中英文字样卡通泥塑聊天表情包,传统民间艺术也开始玩起了“潮流”。


△卡通泥塑聊天表情包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与凤翔泥塑形制相似的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经民间艺人的反复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已成为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


“泥耍活”成了“金蛋蛋”


走进六营村内一处泥塑工坊可以看到,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在数名匠人的娴熟操作下,泥塑作品初具雏形,随后经过勾线、彩绘,泥塑作品更显鲜活、精致。随着匠人的笔锋灵活游走,泥塑纹饰既勾勒出先秦的神秘和古朴,也描绘出汉唐的圆滑与强悍。


△六营村村民正在制作凤翔泥塑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泥塑特点不同,凤翔泥塑色彩鲜艳、纹饰夸张,极具秦人的性格特点。每个泥塑身上的纹饰、图腾都蕴藏着历史余韵,诉说着先人故事。”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与泥塑“相伴”四十余年。


因传统凤翔泥塑有着易碎、生产工艺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这个“生长”于泥土的手艺几乎一度“枯萎”。


早年间,六营泥塑只是作为人们闲时的“耍活”,造型单一、色彩朴素,销售挣钱更是谈不上,曾经全村仅剩三户人家制作凤翔泥塑。但如今,全村有268户人家从事泥塑产业,其中村民年收入最少有18万元,最多可达600万元。


为提高凤翔泥塑的销路,在以胡新明为代表的优秀传承人带领下,六营村的泥塑产业从研制出“摔不烂”的泥塑材质起,制作标准化泥塑模具、并不断改进工艺、推陈出新、升级包装,泥塑制作开始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相继入选为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麦客”“抗疫战士”“消防员”等新时代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今,除了十二生肖形象的经典泥塑创作,餐具、书包甚至时装上也可以看到凤翔泥塑的元素。凤翔泥塑正回归生活,不断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


从难以量产到打造出年产值4200万元的“中国泥塑第一村”,从村民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六营村的泥塑产业早已今非昔比。


△六营村内随处可见凤翔泥塑


小泥塑已然成为群众致富的“大产业”。“以前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现在坐在家里就有人网上订、上门买,以前不值钱的泥娃娃,现在成了发家致富的“金蛋蛋”。


△卡通泥塑


“小乡村”成了“大景区”


2016年,六营村聚力打造六营民俗村,目前已相继建成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凤翔小吃体验街、传承人之家、关中民居四合院、文创中心、生态智能停车场、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项目,改造升级泥塑文化广场,建造高达11米的全国最大“泥塑坐虎”。六营村充分利用非遗泥塑文化,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发展文旅业,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动更多村民从中受益。截至2023年底,六营村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泥塑文化园


△泥塑艺博园


△高达11米的“泥塑坐虎”


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已经成为鼎鼎有名的大景区,一条“彰显泥塑、打造精品、带动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正在铺就,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已经点燃启动。


△游客在六营村旅游购物


传承非遗就是要讲好故事、做好手艺。如今,传统民间艺术这些来自中国的故事正在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泥塑这抔“泥土”既让人们感知历史,也读到未来。


参 考|中国新闻网

图 片|网  络

编 辑|路  玥

编 发|路  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