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 策展二期叶莹:浅谈全球化下的本土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0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进一步浸入,以及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艺术多元化也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但同时,这又导致了另一种态势的滋长,即艺术即将进入无主流时代。于是,人们用“当代艺术”一语概之,而此概念之模糊则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通病。近年来,随着艺术投资理念的日趋成熟,当年被炒得热火朝天的当代艺术开始沉静下来,而其中那些猎奇、过激的艺术形式昙花一现。艺术在绕了一个大圈后,开始趋于理性和回归,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重新思索,艺术离不开她生长的土壤,离不开其自身的本土性问题。

以四川油画为例,四川是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重镇,占有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半壁江山。这里的艺术大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情结,这个本土很大一部分是指天府画家对于天府地域文化的留恋和钟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的“伤痕美术”在反思文革的同时,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其后的“野草画会”和将四川油画推向辉煌的“乡土绘画”,在中国油画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80年代末的抒情现实主义与生命流表现主义,90年代的“中国经验”表达,再后来以都市“自我异化”和个人生存体验“陌生化”为特征的“新伤痕”和“心理现实主义”,以及“都市人格”与“大众文化”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四川油画始终站在中国油画的风口浪尖,代表着中国油画的新潮。

伤痕美术  何多苓 《春风已苏醒》

何多苓 《杂花》  融入了中国传统花鸟画元素

周春芽 园林系列  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

如果说早期的四川油画主要是围绕反思文革和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这明显离不开西南地域文化的滋养,那么后来的四川油画则更积极主动地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现代都市语境中,此时他们对于本土性的立场,不是建立在单一的某种权威体系和艺术标准中,而是呈现出多元并存与融合的状态,这也是他们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形势下,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尽管当下的四川油画创作在艺术风格、图像表达、文化观念等方面已不同于早期明显的乡土情结,但其发展脉络仍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不可否认仍受到本土意识的影响。我们也曾策划过许多探讨四川油画本土性问题的展览。

画说天府——2015川籍画家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成都美术馆

开幕式上叶莹发言

本土化与民族性是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四川的油画家一直以来秉承着立足现实社会,关注本土文化的理念。回顾历史,四川的油画不仅有着自身内在的学术传统,而且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成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表征。

蜀韵中坚——四川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四川美术馆

成都美术近现代优秀作品提名展

也有评论家认为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无史时代,因为艺术已经找不到主流了,也有人开始担心全球化下,我国本土文化艺术将何去何从?全球化、多元化下的本土文化危机是全世界都共性遇到和思考的。评论家水天中认为,“当代艺术”有从西方艺术史演变过来的概念,也有按照中国历史阶段所界定的概念。当代艺术研究应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为研究对象,把由西方演变过来的概念作为一种参照,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说明了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站在中国层面,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中吸收养分,使之成为其精髓与灵魂。

当代中国艺术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开放国际语境下的问题。艺术家要探讨的不再是建立一种单一的权威体系和艺术标准,而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互融中所应秉持的态度问题。艺术并不一定要有规定的形态,也不用以孤立的“中国性”自居,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来看待当代的中国艺术,探讨本土性在这一背景下的吸收与融合,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主流思想的科学再定位。


校友名片

叶莹,新利luck18官网策展二期校友,浙江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四川美术馆。曾任成都画院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西泠印社》执行编辑,现为四川美术馆创作理论研究部研究员、四川省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从事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