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策展六期岳小艺:守正传承与寻踪世界——展览之于我们
发布时间:2023-02-0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由中国文联主办、新利luck18官网承办的“中国文联第六期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简称策展六期)结业后,学员们撰写了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参训的收获与体会。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策展六期学员、国家图书馆展览部岳小艺的学习心得。

策展六期自2022年3月起,先后历经两个阶段的线上培训,并策划组织了20期主题鲜明的“策展六期奇妙夜”线上分享活动,整个培训让我获益良多。研修院邀请到展览领域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策展界前辈和优秀校友为学员们讲解策展理论、传授策展经验,启发了我们的策展思路。老师们满怀对策展工作的真诚与热爱,让人动容,更激励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展览的意义、实现展览的价值。

在培训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逐渐形成了一些尤为深刻的体会:

一是展览中的主题思想与叙事表现。魏祥奇、冯石等多位老师在授课中强调了策展主题和叙事逻辑的重要性。策展与艺术有关,又远远超出艺术的范畴。策展在展览中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表现,关乎展览的主旨定位、作品与主题的契合、展览与观众的对话等。策展人要关注社会议题、对文献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确定主题,建立叙事秩序及其线性规划,使作品和展览融为一体,相互成就,彼此成为故事的话语,既展现艺术作品的不同面貌和风格,也传递着展览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展览应该有艺术特色、有学术内涵,同时更要有温度,从而才能使观众有更多的理解、思考乃至情感的生发。

例如,中国文联、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2021年共同策划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之“光昭九域”篇,结合了三家主办单位的历史发展和特色定位,紧密围绕建党百年这一主题,展示国家图书馆藏毛泽东、鲁迅、老舍、陈垣、启功、徐悲鸿、夏衍等名家手稿,涵盖文学、话剧、电影、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并针对当代书法作品进行了“一品一貌”式主题创作的探索。由策展人统筹展示与创作的全部展陈内容,基于文献,在展览叙事线索上进行巧妙组合,打破了作品件件独立、内容毫无关联的“疏离”,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手稿文献里、书法作品中,寻踪对话,处处呼应,串联起家国情怀的故事与革命精神的篇章。

二是研究型展览与艺术史论的相互介入。通过王春辰、苏丹、冀鹏程等老师的授课,我意识到,策展作为思想的容器,一方面包含着对世界、社会和人的关注,另一方面从专业切入,包含了对艺术史等领域的学术思考、对作品和展览材料的研究探索。对于研究型的展览来说,史论研究、文献整理是基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本身具有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职能。从理念上,特别要思考艺术展览所提出的问题在艺术史系统中可以产生的价值,让艺术作品通过展览介入艺术史的领域。相比艺术家及其作品个体本身,通过展览提出艺术发展与研究的议题更为重要。

举例来说,中国书法家协会2019年举办的“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暨“绍兴论坛”学术主题系列活动,提出了“二王学”的构建,不仅对文献中的二王法帖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二王一脉书家谱系以及所有与二王相关的研究论著也进行了充分且扎实的整理。展览的古代部分展现了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相关碑帖和墨迹,当代部分则展示了当前书家对二王的临习,以及书家自撰文书法创作,引发当今时代下对“翰墨与文章”的探讨,这既是对书法创作内容与形式的思考,也是书法艺术史论中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是“不喜平庸,不厌雷同”。吴洪亮老师以齐白石老人“不喜平庸,不厌雷同”语,论“破题与入境”。策展当以问题意识驱动突破,以研究为基础,任务亦可化作生动,展览本身即是作品,不仅有形式的立体呈现、文学的叙事巧思,更有游目骋怀的诗意美感。这也点化出对策展意义和方向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所强调的,“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机构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理解世界逻辑的重要场域,肩负着守护、传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策展人也当明确在其中的定位与职责。策展人应该以展览的形式盘活文化艺术资源,活化经典,拓展社会公共教育服务,以展览语言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寻踪万象世界。

图文由校友本人提供

编 辑 | 刘怀彦

编 发 |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