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波《图像证史——影像中的文化与历史》讲座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11-0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31日上午,新利luck18官网特聘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老师,给新文艺群体班的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题目叫做《图像证史——影像中的文化与历史》。

陈小波授课

图像纪录了历史,情感跨越过时空,在座的同学们一次次潸然泪下,谁能想到,一张张黑白照片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视觉震撼?我们的青春与热血,一次次地被摄影家们点燃着。

陈小波老师说,什么是好照片?说明性、诗性和情感力量,缺一不可。在新华社从事图片编辑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她亲眼见证了数不清的照片和影像。她说,自己常常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屋里,翻看那些老照片,一天之间历经悲欢。

陈小波老师将照片的内容娓娓道来,声声入耳,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但她时时放在心里,时刻挂在嘴边的,是图像背后的摄影家们。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很多已经离世,默默不为人知。但图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发现,记录下了他们内心激荡着的豪情和使命。

当一张张小小的胶片被放大几十倍、几百倍,赫然展示在今人面前,观者为之惊叹,为之震撼,更为之感动。

授课现场

 陈小波老师说,自己在知天命的年龄,为了专业,开始学习历史学和人类学。她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学习艺术史,学习历史,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有爱和悲悯。

 在观摩陈小波老师担任主讲的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时,我们被时长六分钟的一个个小短片再次感动了。如果构思历史或纪实题材,相信我们能在那些素材中淘出真金。一个身影,一个定格,不就是最鲜活的依据吗?

 “神剧”的出现,是我们忘却了艺术源于生活,忘记了生活的真实的结果。我们学习了编剧法,却离开了坚实的生活的土壤;我们闭门造车,不自觉地陷入了群体性的、虚假的、同质化创作。

谁能勇敢地站出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值得讲的故事?谁能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出内心涌动、非讲不可的故事?一张从背后拍摄的西藏朝圣者的照片,让我们看出了摄影家对拍摄主体独特的视角、尊重与克制。

师生交流

新文艺群体班一组学员 薛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