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四期 | 朱靖江: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实践
发布时间:2019-11-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11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为中国文联第四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实践》的讲座。

朱靖江在授课中

       何为人类学?何为视觉人类学?朱靖江以“光影联姻:人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为引,从学科名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缘起、文化人类的重要分支与研究领域、人类学的特点、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人类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后,他从影像文献建设与研究、影像口述史、独立纪录片的民族志、民族志电影的主流传播、民族志电影与影视人类学的国际交流、视觉人类学理论研究、民族民间社区影像的参与发现等七个方面讲述了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并结合《海上火焰》《女猎鹰人》《中国人要来了》等纪录片进行了具体分析。

授课现场

       那么,当代影像工作者应该如何表述中国呢?朱靖江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一、人类学式的整体性研究与表达;二、关注变迁,强调时代语境;三、驻留式的参与观察与历时性记录;四、动态影像与静态影像协同;五、影像记录与文化调查共进;六、倡导“主位”影像表达;七、“分享人类学”与地方影像档案;八、开拓影像的“行动价值”。

       朱靖江用“田野、传承、合作、分享”作为讲座结束语。他希望学员能将影像方法应用于人类学的普遍研究之中,即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利用影像工具随机记录文化事象,以影像田野笔记等形式,丰富人类学者的调查内容。他还说到,要注意发展与周边诸学科的合作关系,不着于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影像对人类学最为朴素、切实的贡献。

朱靖江与学员合影留念

       导师简介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秘书长。著有《田野灵光》《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在野与守望》等学术专著,发表影视人类学相关论文四十余篇。拍摄《七圣庙》《和光同尘》等民族志纪录片,担任多个国家级科研教学项目主持人或学术顾问。

作者 | 新文艺群体四期  员雅宁、朱志雄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