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是一种福分——聆听丹增老师讲座有感
发布时间:2015-12-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2月15日上午,我见到了一直以来向往和敬仰的丹增老师,他戴着礼帽、穿着绛红色的上衣,面带微笑的慈祥面容让我印象深刻。

朗嘎扎西与丹增合影

丹增老师是少有的学者型领导,对藏族文化造诣极深。他的文章就像涌动的暗流,把藏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种植一份独特的文艺花篮。随着国内外人士对藏区的神秘向往日盛,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神奇的活佛转世、博大的藏传佛教、极检朴素的藏人、多姿多彩的自然奇观等等也受到了国内外文艺界的青睐,出现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但其中一些作品并未真实地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相比而言,丹增老师的《小沙弥》《香格里拉》《生日与哈达》《谈心经》等作品,不仅把佛教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文艺观相融合,而且对藏族文化精益求精,力求剥去神秘的面纱,把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藏族人与社会描绘出来、用艺术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他是佛教文化为主的藏族文化认知过程中可以进的去、出的来的作家之一。

朗嘎扎西在学习中

这次有幸在昆明聆听了丹增老师的讲座。讲座过程中,他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前文艺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文艺迎来的挑战和机遇,让我对文联文艺工作、创作的主体等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个人创作而言,我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目前尚未受到丹增老师特别强调的十大历史名著、藏族民间文学、佛教故事、传记文学、格言、道歌等古典文学的熏陶,容易对问题进行过早论断,喜欢把暴露问题作为写作目的,导致作品缺乏高度、广度、深度,没有生命力。聆听丹增老师的讲座后,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作品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养料和独特价值观念的融合上,要为人类的困境建构心灵的幸福之塔。

有缘千里来相会。从在文中读到丹增老师到在春城昆明遇见丹增老师,这是缘分,是福分。我相信,通过此次的遇见,在我以后的文艺探索之路上会有一个美好的预见。

文/朗噶扎西 摄/王登峰

学员简介:

朗嘎扎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宣传部文联办副主任,全国藏族地区文联系统干部研修班学员,第8期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专题研修班校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