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创新资源
发布时间:2017-03-3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3月27日下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教授为中青12班主讲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创新资源”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什么是非遗、非遗包含哪些内容、文人创作怎样借鉴非遗、文人创作为什么借鉴非遗等四个问题展开。整个讲座用详实的作品图片资料和丰富的非遗案例,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系统深入和生动形象的非遗知识学习。

苑利进行授课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时,苑利教授认为,从传承主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人类创造的,它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没有杰出传承人就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范围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分布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等七个领域。

苑利教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各种重要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他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领域,深入讲解了口头文学创作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陶瓷、砖雕、泥塑等表现形式。

授课现场

苑利教授从作家文学如何借鉴民间文学、文人创作如何借鉴民间音乐、文人创作如何借鉴民间绘画三个方面列举了大量中国传统工艺,让我们感受了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关于文人创作为什么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苑利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审美观,最能代表中国的工艺水平,最能代表中国人对原料的理解,最能体现中国人文以载道的精神。

学员提问

苑利教授的讲座引起了中青12班全班同学的思考和共鸣。先后有许多同学举手发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交流互动。大家深深感到,如何构建和营造良好的生存土壤和保护环境,是所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心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所有传统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中青12班学员 伍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