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七期 | 彭锋:中西比较视阈下的中华美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02 发布人: 新利luck18官网 字号: A A A

6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为中国文联第十七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作开班第一讲——中西比较视阈下的中华美学精神。


△彭锋授课


“只知道其一,一无所知”,彭锋引用缪勒的名言破题,阐发美学研究为什么需要比较、为什么作中西比较。他强调,比较的目的不是要证明人无我有,而是增进理解,既有对他者的理解,也有对自我的理解。


彭锋谈到,西方美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对象为“美”“感性认识”“艺术”,而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彭锋认为,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应包括“意向”“间(between)”“气韵”“写意”等。他以丹托的“表现-再现”风格矩阵理论为参照,结合绘画、书法、戏曲,戏剧、音乐、园林、舞蹈等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案例,旁征博引,分析阐发了中国美学的“写意”特征。


△授课现场


彭锋的讲座引起了学员的热烈反响。学员刘欢磊表示:通过彭锋教授的讲解,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方美学在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上的差异以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感触到艺术的互通性。学员覃泽佳表示:彭锋教授的讲座讲到“写意美学”让我印象深刻、启发良多。课中提到“感觉很重要”“明白的东西不明确、明确的东西不明白”,高级的作品是“进得去、出得来”,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概括了创作者应有的创作理念。创作者应具备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批判,从中国传统美学里吸收营养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


△师生合影


授课老师简介: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美学协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策展和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



摄 影|段佳美

编 辑|许文彬  段佳美

编 发|路   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