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叶舒宪——中华文化的原型
发布时间:2017-06-28 发布人: 孟舒 字号: A A A

6月24日下午,我们在中国文艺家之家聆听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教授围绕“中华文化的原型——30年研究回顾”这一主题展开的专题讲座。

叶舒宪授课

叶教授以文化人类学的13本著作为线索,为我们阐述了“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价值,特别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原型”的学术研究历程。讲座内容精彩纷呈,文化信息量巨大,实在无法在一日就消化总结,必须要系统性地补充阅读文献以全面把握。

在整堂课中,叶教授呈现给我的是一位文化学者澎湃的学术热情和浓厚的文化情怀,尤其是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热忱和敬畏,这让我十分难忘。听讲座时,我就坐在他的对面,叶教授似乎总是沉浸在与远古文明的对话中,感受着天地人神世界中的瑰丽。他铿锵、浑厚的声音在表述文化观点时振聋发聩,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带来的力量无穷。他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上古神话,“要有四重证据,要有方法论”,“不要眼盲,不要仅仅看到文字符号的书本知识,忽略了重要的口传、非遗、图像和文物证据,而狭隘了对文化的理解,偏执了对文明的感知力。”

他是一位学者,潜心学术为文明解码长达30年。讲座中他怅然地说电影《狼图腾》火爆,他的《熊图腾》却知者了了。当然,叶教授这是带有批判性地幽默表述,他表现出的是拥有文化自信的学者的积极心态:世界所有文化传承以及艺术创新的共性,那就必然是来自大传统的文化原型重构。文化人类学让人可以有自信“俯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古代的艺术成果和开启当代的艺术创作,而非追随西方中心主义论调对于文本的“高山仰止”。人类学为艺术创作开拓出无限潜能。

这让我想起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Marcel Duchamp)的代表作《泉》(一个签名的男用小便器)。作品颠覆性的价值在于让人开始思考“什么不是艺术?”,从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拓出对“什么是艺术”话题永恒讨论的无限可能。杜尚至今不属于任何艺术派别,而他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观永远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丰碑。如今的中国学界,像叶教授这样饱含对文明的敬仰又俯身研究的文化布道者、振臂疾呼者实为可贵,社会应该更积极地让他们成为明星式的人物,让更多非学术界的人得以接触和了解。

团员现场提问

面对这样一位学者,在场的我感受着来自一个人的生命力量,自由心灵“高天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阔远之感,内心感到无比美好。

文:孟舒 /  图:廖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