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六期·奇妙夜 | 展览中的艺术史研究和文献呈现
发布时间:2022-07-29 发布人: 孙堃、李荣 字号: A A A

7月1日晚,策展六期奇妙夜第十四期在线上如期举办。本次活动由策展六期一组负责,主讲人为一组副组长、青岛市美术馆策划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孙堃。孙堃以《艺术史研究和文献版块在展览中的作用和呈现》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青岛市美术馆的部分展览案例。

分享伊始,孙堃介绍了青岛市美术馆的学术背景。青岛市美术馆多年来以梳理青岛地区艺术发展状况与艺术史进程为学术方向,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涵盖美术、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传承——青岛本土艺术家艺术文献系列展”。系列展通过对艺术家们的创作生平和艺术作品的梳理、展示,向公众呈现青岛本土艺术的脉络传承与发展成就。

孙堃以“传承”系列中已经展出的《诗梦绕藤花——王君华、王家栋父子书画篆刻作品展》和《翰墨风度——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展》两个展览为例,对展览中的文献版块进行了详细讲解。


展览海报及现场

据孙堃介绍,两个展览都是在对青岛本土艺术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策展过程中,策展团队注重对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文献版块深度解读艺术家的艺术传承与发展。如在《诗梦绕藤花——王君华、王家栋父子书画篆刻作品展》中,共展出绘画、书法、篆刻、老照片、历史物件等文献资料200余件,为观众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家风文脉的传承与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青岛承古启今、兼收并蓄的文脉轨迹。

展览现场

随后,孙堃分享了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大河上下——黄河文化主题馆藏美术作品巡展》。孙堃表示,为了突出展览的学术性,策展团队专门设立文献资料团队来梳理历史脉络,整理文献资料。展览的文献版块内容涵盖对1949年以来黄河治理历史的梳理,和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地域美术史的深入研究。文献版块不仅呈现了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经典的黄河文化主题作品,还增强了观众对黄河主题创作历史背景的了解。

文献版块设计图

孙堃重点介绍了自己在文献版块版式设计上的经验。她表示, 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做出色块区分外,不同时期的版式也要做出区分。如在设计“新时代的黄河主题创作”版块时,就是以黄河干流的形状为线,并在文献内容上加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黄河水利工程的影像照片,这不仅成为开展之后观众“打卡”的一个亮点,也增强了观众对黄河主题创作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时,为了增强文献版块的时代氛围,文献版块使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行的年画和挂历实物,以及刘文西《黄河汉子》和徐青峰《黄昏中的黄河三角洲》的复制品等,以真实感加强文献版块的感染力。

文献版块设计图

分享结束后,学员们在微信群内展开了热烈讨论。湖北省国画院教学培训部主任童建刚说:“史料文献的价值往往是静态的、点状的分布,怎样使静态的、点状的形态立体起来,将展览贯穿起来,对策展人的学术功底是巨大的考验。”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薄海昆说:“把艺术史研究与展览结合起来着实不易,策展人既要深谙学术,又要善于深入浅出,用普通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也许是未来展览的方向,逐渐从感性陈述向理性表达进化,让观众在观展之后若有所思才是展览的价值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展览部副研究馆员魏娜写道:“青岛美术馆是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样的环境下举办展览有很多的局限性;同时,在这种特殊的空间中呈现本地艺术家的艺术风貌,能更好地烘托出艺术创作的地域性,可谓相得益彰。”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保管组组长岳小艺表示:“深入艺术史研究,挖掘和利用好文献资源,融合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以学术引领策展,可以使展览主题有更加深厚、专业和多元的表达,于是艺术作品的呈现有了叙事的生气、思想的焕发,让观众在感受作品艺术风格和视觉审美的同时,也因为展览所传达的人文精神的观照,而能有更多的知识和情感的思考和共鸣。”

撰稿 | 策展六期一组孙堃、李荣

图片 | 策展六期一组孙堃、青岛市美术馆网站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刘怀彦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