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微信日志:我们的研修开始啦
发布时间:2016-06-23 发布人: 李巍 字号: A A A

为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打通不同艺术领域、门类之间的壁垒,促进学员创作感悟、思考、心得和成果的交流研讨,达到相互启发、学学相长的研修效果,研修班采用行动学习法,将学员分为四个跨艺术领域的小组,各组成为一个学习团队,通过“微信日志”的形式,对每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昨天民族三班正式开班了,他们第一天的学习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族三班1组小伙伴的微信日志吧!

6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彭峰教授,为民族二班、三班讲授了《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的专题讲座。

彭峰作《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专题讲座

彭教授在美学、艺术原理、及艺术批评领域有较深造诣,被誉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策展人及评论家。他首先从中西文化来源说起,通过古代的陶罐艺术形质表现,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点。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表现的各种形式的纹样,在中国陶器纹样发展为文化,旨在体现自身民族文明;在希腊纹样发展为模仿,旨在认识世界。中西美学由同源而分流,渐行渐远。

他随后又讲述了来自考古和艺术进化论的研究成果,认为古今中外人类具有共同的审美观,解释了“进化论美学”,通过人身塑造表现“形”“神”和“文”美的理念和刻画。彭教授还讲述了“形——二元论与象——一元论”,阐述了西方具象艺术与中国意象艺术的区别。

在策展方面,彭教授以他策划的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浮云》《空香》《器》《我请求:雨》等“弥漫”作品为例,就展览相关问题和其他艺术家的同类作品以及自己的认识与经验给同学们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策展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还就策展问题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比如我们创作作品可以采用多种材料,不要去照搬模仿;可以相互借鉴,运用显现美学、气氛美学去创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彭峰教授认为,当代的艺术应该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美。

民族三班学员、刺绣创作者代麦西说,以前从来没有机会听到这方面的课程,这次有幸接触到策展方面的知识,耳目一新,很受启发。

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心峰为学员作《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专题讲座。

李心峰阐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李教授从马克思主义艺术思想阐述开来,就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看待艺术社会及其功能作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回答了艺术有什么作用、艺术生产等理论问题,阐明了人类艺术突破了自康德以来的美学研究,强调天、地、人合一,即从自然、社会、艺术的现实出发,全面地研究艺术与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李教授从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讲到艺术本质论,这是艺术理论、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回答“艺术是什么”、探讨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的理论学说。他还为学员重点阐释了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论述,“二为”和“双百”方针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重要思想。

民族三班学员、新疆画院专职画家苏涛说:“李教授的课使我更加深刻理解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性,今后在文艺创作中要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今社会服务。

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学员们推选出的民族二班、三班的学员临时党支部书记、班委与同学们见面,并决定开展两个班的小组结对子活动,还将在接下来的研修过程中,通过学员讲坛、艺术沙龙等形式开展跨界交流与商谈合作等事宜。

组长代表小组“结对子”

 

民族三班1组合影

作者:李巍

摄影:王汉冰


导师名片

彭锋,哲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中国美学通史现代卷》《美学导论》等学术专著13部,出版《艺术的语言》《美学入门》《实用主义美学》等学术译著7部。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策划艺术展览200余次,包括“弥漫——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2010年意大利威尼斯),“相遇丝绸之路——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2014年乌鲁木齐)等。业余从事剧本创作,话剧《预言》2007年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音乐剧《大红灯笼》2013年先后在天桥剧场、郑州保利剧场等上演。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出版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元艺术学》;论文集《开放的艺术》《艺术学论集》;主持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主编)、《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主编);全国艺术科学青年课题《艺术类型学》(主编)等。独立承担全国社科基金课题《日本近现代美学研究》;出版译著《鲁迅》([日]竹内好著)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