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训 | 徐可:鲁迅文学院的历史与经验
发布时间:2020-12-0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2月7日下午,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受邀为新利luck18官网全体职工带来《鲁迅文学院的历史与经验》专题讲座。徐可从“鲁迅文学院从哪来”“鲁迅文学院到哪去及初期办所历程”“办学思想和方式上的转变”以及“工作成果”四个方面,结合案例介绍了鲁迅文学院教学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感悟,让大家了解鲁迅文学院的“成长”和 “蜕变”。

徐可授课

       徐可从新中国成立前作家队伍的发展状况讲起,介绍了鲁迅文学院相关的建院历史和沿革变化,让大家感受作为当时文学界的领导者,茅盾、丁玲等人对发展和繁荣新中国文学事业,为新中国培养文艺人才的初心和责任担当。

       徐可介绍到,鲁迅文学院在建设初期就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充分学习借鉴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等。他带领大家认真回顾了鲁迅文学院在初期办学草案文件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学制、基本教学方法等内容。

授课现场

       随后,徐可阐述了鲁迅文学院办学思路和思想理念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创作呈现出异常活跃和繁荣的景象,一批文学新人崭露头角。鲁迅文学院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创新。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经过教学规格的提高、方式的改进、思想的深化以及设施的完善,鲁迅文学院也不断迈进发展新阶段。他强调,2002年9月,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简称“高研班”)开学,是中宣部和中国作协立足于新世纪文学战略,团结广大中青年作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确保文学创作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培养新世纪文学人才的重点工程,是当下中国文学建设工作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亮点。

       最后,徐可展示了鲁迅文学院的工作成效。鲁迅文学院迄今培育了优秀中青年作家近2000名,网络作家1000余名,少数民族作家1500余名,成功开展网络文学作家培训和少数民族作家培训,并积极举办基层作家培训班、残疾人作家培训班等,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现在,鲁迅文学院依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如网络文艺研修班等,适应新形势,并将继承延安鲁艺为国为民的文脉精神,坚守“为人民培养作家,培养人民作家;为时代培养作家,培养时代作家”的办学理念,与当代文学同频共振,为当代文学发展进程贡献力量。

       讲座结束后,徐可与研修院职工对如何进一步共同做好文艺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分享,互鉴交流。

       授课老师简介

       徐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启功研究会理事,曾任《光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等。致力于散文写作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启功研究,主张真情写作,认为优秀的散文必定具有高远的境界和思想的力度,并倡导回望传统、弘扬中华散文的古典美。出版有《三读启功》《为了我们的明天》《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一、之二)》《背着故乡去远行》《写在文学边上》等二十余部,译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热水河》等。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丰子恺中外散文奖、百花文学奖、中国海洋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

编辑/摄影 | 教学科研处 张会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