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谢雨:记“忆”红色文旅 反思演出观念——观大型室内情景演出剧场《最忆韶山冲》
发布时间:2022-03-09 字号: A A A

编者按:张艺谋的大型室内情景演出剧场《最忆韶山冲》在湖南韶山上演,新利luck18官网制作人一期校友谢雨在观看该剧后,撰写了评论,现与大家分享。

《最忆韶山冲》以伫立伟人毛泽东出生地的角度回首他的革命生涯。仰望中国革命,创作没有简单地复述“他”,而是用新的视觉形式将“我们”叠置,以美的享受唤醒观众。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角度:革命中的美丽,写意中的中国。

该剧以毛泽东诗词与革命歌曲为主线,用“光”与“影”构成画卷,勾连今人与历史的共情。它以高度的现代审美、浪漫的革命情怀带领观众沿着领袖的足迹、沿着百年中国的脚步在时光的流沙中穿行。

“剧场”,介乎戏剧与综艺两种形式,没有绝对的人物性格、戏剧冲突。虽然仍是围绕核心主题进行表达,但更重视舞台空间与舞台表现手段的挖掘利用。减轻对“人的表演”的依赖是这个“剧场”的创作新方向。调动综合的舞台手段创造“综合的演艺美”,建立独有的吸睛点,就成为了文化旅游项目的创作核心。对于商业演出而言,降低人工成本、组建相对稳定的表演队伍,是保证商演长期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而人才资源、业务水平定位问题则须在创作的早期纳入规划,以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商品,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却又兼具二者。在这样多重身份的舞台空间里,依托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舞美呈现,显然可对演员的表演依赖起到有力的平衡作用。

       这是一个回归室内剧场、镜框式舞台的现代光景空间。虽说以光为景、以光代景并不新奇,但从光束、光幕的虚空中跳出,换以灯管为构件的几何实线,运用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的动静形态呈现场景的空间形象、精神意境却前所未有。它的现代艺术感颠覆了观众对革命历史题材舞台作品的观演经验,使观众的视野、思绪更开放,更能与前人产生跨时代的心灵共振。

“忆”字是灵魂。它饱含“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又饱含无限的乡愁、牵挂和眷恋;既是一个老人的角度,又是观众、创作者的角度,它让人们看到成长为共和国领袖的“石三伢子”,看到无数为天下苍生离开家乡却不知能否再归来的革命先贤。“国”之情怀、“家”之情义,一个“忆”字也就写满征途。因为“忆”的情愫,舞台的形象来无影去无踪,虚虚实实,触不可及。

该剧在舞台的红色表达上力求新突破,舞台的构成有前区的水舞台、背景的LED超大弧形屏幕、全屏包围的升降台、两道纱幕及新面孔——“数控光影矩阵”。以近二十个长灯管串连成线条,前后二十多排,上下、前后、左右,水平、垂直、倾斜,浮沉、穿插、扭转……各种形态,自由变化,创造了从天而降、拔地而起、由远及近、从无到有等多种悬浮于半空的动感视效。它脱离了传统的布景、装置等舞美造型手段,代以抽象的“线条”语汇构建变幻的时空、日月星辰、沧海桑田……数字媒体影像在空黑的舞台空间中呈现出胶片的负片感,显隐着虚实之间的渐变过程,如“列宁像”“五星”以及“图书馆”等呈现的形象再现与时空流转。

这种以光影矩阵为主角的舞台空间打破了传统舞台的概念,以创造多维度的时空幻境唤醒观众的艺术想象为目的。它用更接近观众审美需要的现当代艺术感引导人们参与,在不确定的造型变化中写意地表现时空、抒发情感,让观众可以主动感悟剧场空间的艺术表达。与当下流行的沉浸式演出不同的是,这一次趋向“间离”,观众与舞台表达的相望、对话。

     这种富有科技感的舞台视觉形式是令年轻人喜欢且能引起共鸣的。因此,寻找合适的主题内容,不拒绝技术手段、方法,是我们舞台艺术创作者要认真考虑的。我们只有走出自己的“小舞台”,多看别人的“大舞台”,才能领受启发。应该说,这个作品的观念价值与意义更大于它的艺术性,它的影响也远不止于演出本身。所以,舞台艺术要想自由生存、发展,就决不能抱陈守旧、固步自封,而要敢于在新时代新事物中谋得一席之地。

校友名片:

谢雨,新利luck18官网舞台艺术制作人一期校友,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海》编辑部副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中国戏剧节奖”“中国歌剧节奖”“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奖”等。舞台服装造型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公开发表创作谈、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三十多篇。

 

文章由校友提供、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谭映雪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