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后续 | 海外五期魏祥奇:好的展览策划,皆基于美术博物馆自身的收藏
发布时间:2017-02-15 发布人: 魏祥奇 字号: A A A

此次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工作坊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说是比较充裕,并且通过考察、交流、驻留和协商策展方案各种工作方式结合,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美国纽约美术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在收藏、研究和策划方面拥有着丰富的经验。最直观的印象是,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将所有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用来看美术博物馆和相关艺术机构,但是根本无法系统地看一遍。而直观的感受是,所有美术博物馆的好的策划,皆是基于其自身收藏体系的完备。如果其收藏的作品极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那么围绕着这些作品进行的专题策划,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也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时思考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其自身的固定陈列与专题策划同时陈列时,会提供给观者深入思考的语境。我想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为例,谈一些展览现场的切身体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瓦伦丁·布洛涅,卡拉瓦乔主义者”展厅一角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希腊艺术展厅中的雕塑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ian Museum of Art),我前后共去了5个整天(每周六上午10点开放至晚上21点),但也只是将其藏品整体看了一遍,系统回顾了整个世界的视觉艺术史。显而易见,美国人所建立的现代博物馆视觉和思想体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空间语境中展露无遗,但毫无疑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于整个西方艺术史,乃至于我们所不熟悉的美洲艺术、大洋洲艺术的收藏之丰富,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所无法企及的。19世纪至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好错过了这样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阶段,以至于今天我们可以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世界各国各种文化的丰富藏品,而在中国我们却难以看到中国以外地方文化的收藏。所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展览,对于整个世界美术史的研究者而言,都极具有辐射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建立了一个艺术史叙事的线索,从古代艺术,到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再到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艺术,再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现代派,直到20世纪中期战后美术艺术崛起的300万件藏品,向我们呈现的乃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文化思想史的图景。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世界”,就在这里。在常设展以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时期还有“马克思·贝克曼在纽约”(Max Beckmann in New York)、“耶路撒冷:天堂之下” [Jeruaslem: Every People Under Heaven(1000-1400)]、“瓦伦丁·布洛涅,卡拉瓦乔主义者”(Valentin De Boulogne, Beyond Caravaggio) 的特展,显然,这些展览都是依据大都会自身的收藏体系进行策划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参观大都会的常设展的时候,就为观看这些特展提供了视觉的语境。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PS1展厅中,正在展示的Mark Leckey的声音装置作品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厅中,马蒂斯1909年创作大幅画作《舞蹈》

另外我多次、反复参观的就是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其收藏主要是印象派以来的现代艺术,其常设的收藏展从莫奈、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德库宁,以及罗斯科、纽曼等等,向我们展示的是整个20世纪欧美现代艺术史的经典创作,同时其特展有“革命的冲动:俄国前卫艺术”(A Revolutionary Impulse, The Rise of Russian Avant-Garde)、“弗兰西斯·毕卡比亚个展”(Francis Picabia)、“南·戈丁:性依赖之歌”(Nan Goldin: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也都是仰赖于其收藏者的叙事线索进行策划的。并且,我们会注意到这些特展中的所有作品和文献,都是现代艺术博物馆自身的收藏,如果说一个美术博物馆的策划是基于其收藏的话,那么一个美术博物馆有什么样的藏品,事实上是其立馆之本。尽管今天馆际之间的合作已经相对很顺畅,但是想做一个很好的策划,自身没有相关专题收藏的基础,不仅专题策划的难度加大,而且运作的成本也会高昂不下。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在美术博物馆展示自己的收藏,还要为未来五十年后的展览筹备今天的收藏,我们是不是能够以专业和负责任的眼光收藏好今天当代艺术中最经典的作品,而不是收购了一些二流艺术家的二流作品,决定着一个美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命运。现代艺术博物馆不仅如此,还加大投入了对1960年代以来声音、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文献的收藏和展示,如果我们想看这些代表性当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PS1(The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即可。这座坐落于皇后区长岛、之前是公立学校而后1976年被改造为展览空间的美术博物馆,收藏着1970年代以来几乎重要艺术家的重要创作。可以说,现代艺术博物馆的PS1是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结构的延伸,其展览策划和学术研究的触角因此可以更好地与今天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现场互动。

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中,展出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灯光装置 魏祥奇拍摄于纽约时间2016年12月18日

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灯光装置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艺术博物馆是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Dia: Beacon Art Museum),其收藏和展示着1960年代以来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这座艺术博物馆在纽约州以北,乘火车朔哈德逊河流而上,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事实上迪亚·比肯这座小城并没有特别之处,但由于由这座艺术博物馆,使得所有到纽约考察美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者和艺术家都不得不在中央火车站买票,来到这座小城参观。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够看到美国当代艺术两个最重要的创作思想中,除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以外的极少主义艺术的根基和源流。因此,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划都是基于自身藏品的丰富,在不同的时间里会更换非固定陈列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到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是可以看到不同的藏品。当然,很可能是因为这座规模和体量巨大的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包装盒生产工厂,经过改造后的空间非常大,也恰适合极少主义的作品与这个空间发生直接的视觉关系,并且这些作品往往是体量巨大而难以移动的,或者就是为艺术博物馆直接设计制作的,根本无法移动(诸如画在墙体上的线、在地面上挖出的巨大的洞等)。作为一个专题性的艺术博物馆,其在学界的影响力,已经使其它任何艺术博物馆关于极少主义艺术的陈列和展示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树立起,到美国看艺术要到纽约,看极少主义艺术要到迪亚·比肯艺术博物馆的口碑。

✎海外五期 魏祥奇 


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工作坊介绍

此次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工作坊项目由新利luck18官网组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纽约艺术基金会协助,安排20位策展人在美国纽约考察艺术博物馆、非营利艺术基金会等,并在10个艺术机构驻留、工作,最终与两位策展人导师协商,撰写并完成各自的策展方案,为期总共两个月。

工作坊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半个月是考察和组织学习阶段,考察了纽约艺术基金会会(New York Foundation for Arts)、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惠特尼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布鲁克林博物馆(Brooklyn Museum)、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罗伯特·劳申伯格基金会(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等共19家艺术博物馆、艺术基金会等,与这些机构内的策展人和运营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纽约艺术基金会亦邀请相关艺术机构的责任人、策展人和法律专家在纽约艺术基金会,向中国策展人讲述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经验。

中期一个月的时间,是20位策展人被分配到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日本协会(Japan Society)、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等10个艺术机构驻留工作,因为每个艺术机构给中国策展人安排的工作行程都不同,因此在驻留过程中,团员在团长的组织下,进行过两次内部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和感受。与前期阶段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到不同的艺术机构考察不同,驻留阶段很多策展人的工作时间大约是每周3天或4天,大家把驻留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来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等博物馆、高线艺术区(High Line Art)和切尔西画廊区(Chelsea Gallery District)参观,拍摄研究资料。

后期半个月主要是策展方案撰写和指导老师沟通的阶段,两位策展指导老师,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策展人尼娜(Nina Horisaki-Christens),她主要是研究1968年至1980年代日本艺术运动的研究者;另外一位是意大利裔的独立策展人米凯拉(Micaela Giovannotti),她们都拥有丰富的展览策划经验。这个阶段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每位中方策展人都要与两位策展人指导老师分别沟通自己的策展方案,二是两位策展人指导老师将20位中方策展人分为两组,每个人负责10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整个展览策划时间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家都是在自己十分熟悉的研究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 

 

校友名片

魏祥奇,博士,研修院海外五期校友,中国美术馆馆员,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并参与策划近现代美术、中外美术交流和当代艺术理论批评和策展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