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珑:受益匪浅,深思笃行
发布时间:2020-03-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由中国文联主办、新利luck18官网承办的“2019中国文联赴德文艺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海外九期)于2019年12月在德国顺利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海外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外联处处长张秋珑的研修心得。

张秋珑(左)与授课老师合影留念

       2019年12月,我作为海外九期一员赴德国研修,在法兰克福和柏林度过了充实的两周。工作多年后,难得有这样一个学习充电的机会,我非常珍惜。境外两周行程安排紧张有序,培训内容全面扎实,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安排了课堂讲授、现场参观、案例教学、学员讨论,更要求我们每日课后总结一天所学,并通过群内打卡与同学进行沟通与分享。

       培训期间我们走访了多家艺术中心、艺术院团、文艺协会组织、基金会组织和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在德国文化中心、法兰克福剧院、柏林国立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法兰克福博物馆乐团,我们在专人带领下参观剧院剧场设施,观看演出排练,了解各个院团的发展历史、发展理念、演出运营状况、如何推动艺术创作以及对艺术家的扶持方法等,并与机构相关负责人探讨国际交流合作的可能性;在柏林文化艺术创意协会、德国自由摄影家和电影设计师专业协会、德国联邦区域电影工作协会、法兰克福瓦尔多尼杂技协会、施普雷·雅典舞蹈俱乐部和基恩音乐学院,我们了解了这些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培训机构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会员制度、经费来源、项目实例、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等;在普鲁士文化基金会、德国商业银行文化基金会、黑森州新教文化基金会和柏林未来基金会,通过各个基金会负责人的授课,我们对德国基金组织的发展历史、数量规模、社会功能、申请方式、资助模式、监管机制以及部分资助项目实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与授课人员交流,通过与国内相应组织的比较,对基金组织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认识;在法兰克福豪埃森律师事务所,听取了关于德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介绍;在法兰克福的文化名片之一——聚集着大大小小、五十多座博物馆的美因河畔南岸,我们参观了德国应用艺术博物馆、施泰德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上了一堂历史课和艺术欣赏课;在位于柏林博物馆岛的佩加蒙博物馆,出土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宙斯祭坛、伊什塔尔门、米利都集市大门气势恢宏,以及丰富的伊斯兰文明艺术藏品,令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两周的学习,涉猎范围之广,信息量之大,让人目不暇接。身处德国,历史痕迹与城市的紧密融合,无一不提醒着你去感受其厚重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康德、黑格尔、尼采、歌德、席勒、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一串响亮的名字,全部出自这个欧洲国家。德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是与政府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成正比的。德国在文化艺术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并从立法角度对文艺发展进行保护,极大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和艺术创作。

       通过学习比较,我对以下几点体会较深:

       一是十分有感于德国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至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下至学校、社团以及协会等公益组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位于法兰克福的基恩音乐学院,该学院隶属于德国联邦音乐学校协会,是国家为了推动社会音乐普及设立的公立音乐学校。学院设有钢琴、声乐、管乐、弦乐和早教等课程,学生年龄范围为6个月到60多岁,教师均为专业人员,但收费低至每月几十欧元。学院鼓励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学习,共同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是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大众音乐普及良好结合的一个优秀案例。

       德国联邦区域电影工作协会,体量虽小却担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一个每年运营经费仅十万欧元的微型民间机构,主要服务全德125家非盈利性的影院,旨在最大限度保留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协助文化传播。我对其介绍的几个项目案例印象尤为深刻,比如在4000人的小城市利用小学校舍改造电影放映厅,结束了当地30年没有影院的历史等。摆脱单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致力于实现文化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再比如成立于1993年的施普雷·雅典舞蹈俱乐部,主要教授拉丁舞和美式摇摆舞,活动场地为借用的学校体育馆,会员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今天的300人,规模虽和国内相似机构相比显得“迷你”,但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该组织从最初以培养比赛选手为目的,慢慢转变为同时为大众和专业舞者提供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虽都为兼职且无固定报酬,但为了满足大众对艺术教育的需要而专心投入,并对机构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另外,在对教师资格认证和学生水平认证方面,虽然有相应的行业制定标准体系,但这并不是评定教师任教资格以及学生升级的唯一标准。总之,政府支持、社会资助、个人投入是德国非营利艺术机构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是基金会组织在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德国共有22743家规模大小不等的基金会组织。非常幸运的是能够前往德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文化基金会——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总部开展培训。据介绍,柏林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重建工作,新开放的詹姆斯·西蒙美术馆,以及总投资高达6亿欧元的洪堡论坛,都由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负责管理运作。在这样宏大的城市复兴项目中,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在与德国商业银行文化基金会和黑森州新教文化基金会这两家较大规模基金会的负责人的沟通过程中,我感觉到相比国内的相应组织,德国的基金会在选择资助项目时更加注重前期的沟通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信任度和自由度,注重参与项目过程,与项目实施者进行对话和沟通。这和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是分不开的,也比单纯依靠文字评估报告更加全面与客观。

       除此以外,基金会的功能也很多样化。比如柏林未来基金会,该基金会并不资助项目,而是作为一个智囊团的角色和政府对接,为政府和市民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其工作模式为定期举办会议,就特定议题进行讨论,形成报告书,提交市议会。

       三是柏林作为艺术之都,很多艺术推广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介绍,占这座城市GDP22%的资金被投入到柏林的艺术创新产业中。柏林一方面不断吸引外来艺术家,另一方面也着眼于培养本土艺术家。柏林对艺术家们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大量的文化设施,如顶级的艺术博物馆、艺术院团等,更来自于对艺术创新的鼓励,比如位于地铁站和街头等随处可见的“艺术角落”:将废弃的机场顶层改造为城市森林,将博物馆岛和天体文化结合,绘制柏林“艺术天气预报”和柏林艺术地图等,无不体现着鼓励艺术创作的浓郁氛围。为了支持艺术家,柏林市还设立艺术保护区,作为介于商业、政府之间的第三方独立机构,为艺术家提供服务。如“艺术空间计划”就是对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从而为艺术家提供生活、创作和展示的空间。

       短暂的两周学习使我打开了眼界,更新了知识储备,拓宽了工作思路,丰富了交流渠道。虽然行程匆匆,但仍受益匪浅。研修课程虽已结束,但思考还会继续。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