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叶舒宪谈中国玉文化
发布时间:2016-06-09 发布人: 国际研修处 字号: A A A

中国为什么成为中国?华夏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何博大?如何精深?带着这一系列问题,6月7日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为澳门一期学员讲授了“中国玉文化:八千年未中断的故事”一课,也是对6月2日学员们参观北京国玉和田玉文博馆的一次再解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授课

专家授课

课程以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的比较开篇,从玉玦神话学、玉器时代与中华大历史、玉礼器文化、玉石神话信仰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生动地再现了玉石从符号到权力象征的变迁历程,也梳理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脉络。

玉石只存在于东亚地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与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和特洛伊文明等古文明相比,只有中国文明存在玉石崇拜。玉象征着权力和美好,但在远古时期,玉仅仅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玉逐渐成为信仰的化身,不仅代表着永生,也是权力的体现。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期,随着和田玉进入中原和西玉东输的进程,华夏王权的价值观慢慢开始与昆仑息息相关,直到明清两代和田玉仍然是河西走廊上最繁忙的进关物资,以玉为神、以玉为德的华夏最高价值观成为统治的需要。作为华夏文明的符号,玉石承载的历史比文字多3、4倍,中国文化、历史与器物融为一体成为完整的信仰,而支配整个中国历史叙事的便是信仰。

随后,学员就玉与王权、玉琮意义、澳门的玉器出土、玉石工艺等问题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

学员认真听课

学员反馈

学员、卓剧场联合艺术总监胡美宝说,玉石一般来说好像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很远,但具体从人类学角度来了解,原来是和中华文明有着如此细腻和代表性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区文化、神话、宗教、贸易、信仰等等。纵然玉石的稀缺性使其价值斐然,但未必人人都容易拥有宝玉,从历史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欣赏来说,仍然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故事和背景。延伸去想,玉石这般宝贵的资源未来必将减少,除了市场经济价值有所提高以外,最重要的历史至尊性和文化性又该怎样被保存和传承下去呢?

学员、诗篇舞集成员何雅诗说,中国人一向喜欢玉石,以往也只是作为装饰为主,没想到玉石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史前前期,紧扣人们的信仰神话以致核心价值。玉石不仅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玉石之路更在四千年前形成中国经济政治的命脉所在,比丝绸之路更早。认识玉石文化,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的珍宝才是永恒价值之所在。

导师名片

叶舒宪,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2010年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2006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讲座教授。2009年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等刊开辟个人专栏,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已形成新流派。出版《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千面女神》、《熊图腾》、《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专著、译著39部。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400余篇。90年代创立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并建立了文学人类学学科体系,著有《文学人类学教程》。

摄影:李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