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后感 | 徐秋: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创作
发布时间:2016-11-16 发布人: 徐秋 字号: A A A

2016年10月9日到23日,经中国杂协推荐,我参加了研修院海外四期研修班的学习,对韩国文化发展产业政策、韩国影视剧、舞台剧发展动态和成功经验有了一些实地的了解和切身体会,眼界有所开阔、认识有所提高、工作思路和方法有所更新,感受与思考颇多。

《涂鸦秀》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对韩国文艺创作全球化特色的感受。

此次研修课程中,很多老师都谈到要使韩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走出去,或者吸引更多的观光客来消费韩国文化产品,希望集商业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能够为外国人喜爱,为韩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因为韩国面积小、市场有限,不得不努力向外发展,实际上更深的原因是因为人作为生命体,本能上就具占有资源、发展自己的特性。可以说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人的扩展就进行到哪一步。如:有了去别国的交通,人的发展就超出了国界的限制,有了大范围的密集交通,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全球化时代,全球资源配置及客户遍及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物质上的生产如此,精神上的生产也是同样。如: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从创建之初艺术上就只有一个创意部门,他是根据创意在全世界找节目、聘演员,然后重新编排,再演给全世界的人看。他们的化妆很有意思,全是浓妆,遮住真实容颜,因此看不出是哪国人演了哪个节目,他们不强调人种的差异,而是强调世界范围内这一行业的共性——奇异。韩国的文艺中也有这样的做法,比如我们看的《涂鸦秀》,四位演员在形象上也不强调是韩国人,而是赋以国际上大家都理解的小丑脸谱,来强调年轻艺术家共有的“不拘小节、好开玩笑”的天性。

韩国文艺创作的全球化特性一:主人翁的心态。在艺术形式上,韩国人似乎没有什么“你的、我的”的概念,在选择别人擅长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上好像没有心理障碍。比如风靡世界的韩国饶舌,当初只是因为美国人喜欢饶舌,韩国人希望自己的文化产品可以打入美国市场,就选择了这一艺术形式,在经过多国创意团队、包括美国编舞师的努力下,他们将原本单人的、不重视视觉效果的美国饶舌变成了帅哥美女集体呈现、歌舞一体的韩国饶舌,丰富了饶舌的视听表现,受到世界的欢迎和肯定。

韩国文艺创作的全球化特性二:主体性表达。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隔离期间发展起来的文化。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会因为扩展而拥挤,因拥挤而相互覆盖,这种情况下强势民族就会发愤图强,着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版图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在韩国期间,我们多次看到韩国人在表演他们的传统鼓乐,这一农业社会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响器合奏,已经成为现代都市水泥丛林中表现传统、快乐、激情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在周末街头看到相关组织举办的有各种列队演奏和坐地演奏的高水平鼓乐比赛,在舞剧《美笑》剧情中,在民俗博物馆的门前,也都看到了它的表演。在新编民族舞剧《律》中,我们听到了韩国的传统说唱“板索里”,由两位女士唱出,很精彩,一亮嗓子就能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排山倒海,或是细语浓情的嘈嘈切切,千种陈情、万种感叹,都能因一泻千里的“唱”感染到观众,相比之下,满台演员、色彩鲜艳的舞蹈部分倒显得分外单薄、纯属陪衬了。

韩国文艺创作的全球性特性三:技术上的实力。改别人和古人的东西,不能乱来,要细心研究,把握精髓,充分体现理解和尊重。韩国人在技术层面是精益求精的,这次上课中多位老师表现出了对中国文艺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比如鱼一善教授的中韩电影合作案例分析及对策;金珍宁教授对中国网络用户韩流文化产品需求层的分析;而《美笑》制作人朴昺柞多年坚持做观众问卷、修改剧目;《跆拳道》制作人申正花请大家看表演、听取意见,都因创作上的用心让大家感到非常佩服。

海外四期学员观赏《跆拳道》并与制作人及演员合影


二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思考。

韩国文化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成功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家的提倡,“文化立国”战略得到实施;二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长,韩国人在这方面非常努力;三是和新技术的结合,其产品能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迅速推广。如果说韩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比我们早几年,他们的今天就是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明天的话,那么我们正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的领导人不仅发出了文化自信、勇攀文化创作高峰的指引,我们的国家也对文化创新、文化强国做了有战略意义的部署。

其次,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提高,现在能提笔写写画画的人太多了,能上台唱唱跳跳的人也太多了,在各种群众性的才艺竞赛中,在各个专业文艺团体软件、硬件不断升级换代中,文艺人才、作品都在大量涌现,以至于在海外华人的娱乐生活中,中国出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量已大幅提升。

当然我们的文艺创作在精致度上、在华人以外层面的影响上还不够广泛和深刻,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发展和走出去,还需要在下面两点做到更好: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要挖掘传统中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部分,使传统和生活紧密相连,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弘扬;二是学好国际化表达,在艺术语言层面上和世界接轨,更好地研究、吸取、融合国际流行的艺术形式。这就好比学会通用的英语,有了语言上的一致才能有顺畅的沟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人民交往的频繁,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向型、大众化文艺作品的深刻性、真实性会慢慢建立起来,对此中国的文艺创作人要站高望远,有恒心、耐心和信心。

文 › 海外四期学员 徐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