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班学员论坛(四):民族文艺的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5-10-2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20日上午,民族一班第四组学员以“民族文艺的国际化”为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由苏娅菲、杨娟、马俊杰主讲。

苏娅菲发言

中国民族文艺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瑰宝,它之所以能打动世界各国人民,就在于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大国的民族特色,以及从民族特色中折射出来的文化蕴涵和意味,即通过民族文艺可窥见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华美。这也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名言。民族一班第四组学员从三方面论述了民族文艺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杨娟发言

第一,民族文艺的国际化会提升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生活在现代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国际化的影响。在我们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中,浏览互联网时、看电视时、跳街舞时......你有没有意识到,那里头都渗透着西方民族的文化以及他们想要输出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的文化亮点就在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不加以推广,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单一化和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衰亡。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民族舞像街舞一样流传到世界每个角落,并被世界各国青年追捧学习,那我们自己的青年一代会不喜欢么?

第二,国际化进程将促进民族文艺的保护与创新。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在这样的家园中得到精神的慰籍。因此,现代化、国际化浪潮下的人们渴望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人性的要求和趋势必将唤起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创新。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地域环境、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反映。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呼唤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必将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民族文艺是接轨国际化的桥梁。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彼此作用的整体,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负载是超出其自身功能的。文化并非是可以让人于其中遗世独立的象牙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利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输出也成为国家推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人灌输他们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文化侵略是和军事、政治与经济的侵略扩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文化的国际化浪潮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我们只能勇敢地面对它、挑战它。有人说,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保护传统民族艺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这也为我们把民族文艺推向市场和世界提供了契机。如今,全球国际化的大轨道已经形成,而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就意味着把自己的轨道与别人的接上,以便于将自己的货物输出。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当轨道与国际一致的同时却要求火车里的货物独此一家,否则,没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味”,怎么能够完成输出?如果我们有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么国际化就会懂得如何保存这些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吸引全世界的人来欣赏。

马俊杰发言

杨丽萍老师对于《云南印象》的创作说过这样的话:“每失去一件文化遗产,就熄灭了一盏明灯;每砍倒一棵树,就失去了一片绿荫。出于对这份遗产真心的热爱和热诚的保护,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以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造一座活动的民族艺术博物馆。”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拥有真正体现鲜活民族精神的、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背倚五千年厚重历史,过往先贤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面对现代化、国际化的浪潮,我们应该也能够续写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崭新篇章。

作者:民族一班四组全体学员

分享到: